东北地区的鱼儿都躲在哪里了?
鱼在哪儿?涉及到的是如何选钓位的问题。 如果找不到鱼在哪里,有再丰富的钓鱼理论基础也不见得有用。 那么,鱼到底在哪儿呢? 这十三个字是一年四季找钓位的指南。 那么,这十三字法则的适用范围有多广呢? 先说“春钓滩”。我们春天都在钓浅水,而且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那么,什么是“春”和“滩”呢?钓鱼人的季节观念和气象意义上的季节是不同的。 钓鱼人的春天,从冰封的河面开化那天起就开始了,按照“春钓滩”的理念,这时用手竿钓浅滩,“空军”无疑,但是用小海竿钓远处浅滩却有收获。 因为这个时候的鱼(主要是鲫鱼)尚未游到靠近岸边的过浅的位置,所以手竿难以奏效。 那么,什么叫“滩”呢?确切地说,“滩”应该是相对而言的水浅之处。比如某水库各处水深都在4~5米左右,只有一处2米左右深,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所谓的“滩”。 还有一些平原水库,四周水深都在半米到1米之间,它的浅滩在哪?都是浅滩。 既然都是浅滩,有限的鱼就被分散开了。 这种水库,往往只有某一个位置因某种原因鱼的密度相对大一些,其他的位置根本不适合春钓。 想在这种水库钓有所获,需要对水库相当熟悉,这一点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 所以,尽管“春钓滩”的理念是正确的,但如果选不到合适的钓位,则不宜盲目出钓。 春天钓浅滩,往往照此规律发展——早春的时候,用抛竿能钓到大鲫鱼,之后手竿的鱼口渐渐密集起来,这时钓获的小鲫鱼的数量会逐渐增多。 到了仲春,抛竿、手竿的钓获量开始减少,小杂鱼开始登场捣乱,初夏接踵而至。在这段时间,鱼在浅水处。 钓鱼人眼中的季节变换的界限并不明显,并非一夜之间由春到夏,直到炎炎烈日把人晒得汗流浃背时,钓鱼人才意识到夏天真的来了。 那么,夏天的鱼在哪里?有人说“夏钓潭”——鱼在深水处,按照渔谚应该找深水了。 不过,根据我的经验,夏天应该既钓深水又钓浅水。这样做看似矛盾,实则有效。 为什么要钓深水?这是由水库的平均水深决定的。 有些平原小水库的平均水深并不太深,不过1.8米左右,最深的地方也就2米多,把钓位选在这里确实能遇到稍大一些的鱼类,比如草鱼和鲤鱼。 但是,这种钓位并不多,钓友往往比较集中,相对拥挤。 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去钓浅滩——岸边有大量芦苇、水草的位置最好,没有这类水生植物也无妨,但是环境必须安静。 我曾用8.1米竿子钓过水深仅1.1米的钓点,晚间肃静下来后,用另一支长竿子斜着钓岸边半米多一点的地方,收获远比钓2米多的深水好,遭遇三五斤的或更重的大鱼如同家常便饭,小一些的鱼也足够多。 而在平均水深较深的山间水库,我绝不会特意找深水,即使坐在深水区,也绝不敢用长竿子,否则“空军”的概率极大。 我的经验是,钓水深超过3.5米的钓点要慎重,超过4米的钓点则大概率“空军”,除非你的目标鱼是巨物。 这类水库鱼情较好的位置往往都不太深,2米多一点的位置最好,但是一定要远离岸边——我会搭钓台,用10米以上的竿子。尽管水深差不多,但远处的鱼多且大。 平底鱼塘也有这个现象,哪怕塘子不大,浅一些的地方鱼情也更好一些。 我曾钓过一个平底塘子,水深1.2米,东面靠近公路的位置水深1.1米,按说距离公路近,有噪音干扰,西面应该比较聚鱼,但是恰恰是浅了仅10厘米的东面鱼情最好。 我还注意过打鱼的船家以及水库的监控摄像。如果水库要打底层鱼,也就是我们垂钓的目标鱼,他们往往不会在深水下网,因为深水收获远不及相对浅一些的位置。 水库的防盗摄像头也忠实地记录下浅水处的鱼群情况,在没有干扰源的情况下,我们垂钓的目标鱼会在此大量集结,密集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所以,“夏钓潭”未必准确,起码在东北地区不够准,毕竟这句渔谚是南方人总结的,东北地区起码没热到鱼必须去深水避暑的程度。也就是说,夏天的鱼也多在浅水处游荡觅食。 在钓鱼人的意识里,草籽成熟了,秋天也就到了。 秋天一到,大鲫鱼又该咬钩了。 这个时候,想要钓获大鲫鱼还是要借助抛竿,仿佛复制粘贴春天的模式一样。 但是,如果用抛竿远投深水,可就大错特错了。 不信的话,我们可以找个深水位置,用灵敏度更高的手竿试试,结果肯定令你大失所望。 鱼,在远处不假,但是并不是深水。大水面下的鱼的密度确实不如湾湾汊汊中的鱼的密度大,所以“秋钓旮旯”没错,但水不要过深。 当然,一条沟汊中的一两个稍深一些的位置是可以钓的,不要特意到大片的深水区去寻找钓点。也就是说,秋天,大部分鱼并未回归深水。 随着季节由秋转冬,温度会越来越低,曾经非常活跃的大鲫鱼会随着一两场突破冰点的大幅降温而销声匿迹,这是水温突降造成的停口,无论深水还是浅水都不会有鱼口出现。 但是水面结冰之后,鱼口又来了,这时具有东北特色的钓鱼形式——冰钓该适时登场了。 关于冰钓选位,本文不做具体介绍,总之稍有经验的人都不会去钓2米以上的水深,除非可供垂钓的钓场都是那么深的深水,而深水钓底收获绝不会好。 综上所述,我得出一个结论,鱼群几乎一年四季都不在深水处逗留,起码在东北地区是这样的。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很好解释——为了繁衍后代,为了食物,以及为了获取赖以生存的氧。 自然水域中的鱼的食物就是水生物,水生动物的生长离不开日照,水生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分也离不开日照。 而过深的水底,显然接收不到阳光的照射,只有深度适中的水底才有阳光光顾,水生物才多,溶氧量才高。 所以,在鱼的食欲最低迷的冬季才要“钓阳”。那么有很多水域从早到晚始终处在太阳的照射下,似乎整个水库都是朝阳的,是不是随便哪里就能作钓点呢? 不是,要有意避开深水,钓稍浅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