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钓鱼

首页 > 钓鱼知识 > 钓鱼知识

钓鱼知识

太湖银鱼跌落“神坛”,曾被21省争相引进,如今却成烫手山芋

钓鱼知识佚名2024-01-27

它曾是被21省争相引进养殖的鱼类,最高时,曾年创7000多万收益,它就是太湖银鱼,一种有着水中“鱼类皇后”之称的高经济型鱼类。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被覆盖了半个中国的鱼,却无法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庭,甚至于,很多百姓连认都不认识。

‬太湖银鱼,鱼中珍品!

银鱼,又名绘残鱼、银条鱼、面条鱼、大银鱼。它‬全身‬晶莹剔透‬,身体‬细长‬,无鳞‬少‬刺‬,且‬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素有‬“鱼‬参‬”之‬美名‬。常见‬个体‬在‬8~10厘米‬左右‬。

我国的银鱼是由海银鱼演化而来的,最早是围湖封闭而形成。

如太湖银鱼,主要可分为4种既有大银鱼、雷氏银鱼、太湖短吻银鱼及寡齿短吻银鱼,其中‬,最‬闻名‬国内外‬的‬就是‬短吻‬银鱼‬,也是‬产量‬最高‬的‬银鱼‬。

银鱼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每百克银鱼,其中富含了72克蛋白质,而脂肪含量却仅有13克,可食率更是高达到了100%。

由于高昂的经济价值,银鱼的产量成为了太湖湖鲜的主要产出,据了解上世纪70年代,太湖银鱼年产可达2600吨,而当时的太湖渔业总产量也仅只有1.5万吨,小小的银鱼比例占据总产量的5.8%。

而且银鱼具有生长速度快,且繁殖能力强的特性,主要以浮游生物、藻类为食。是极具人放天养的能力。

所以,在看到如此高效的养殖产能,全国各地纷纷看中了这块大蛋糕。于是,就有了后面全国多达21省纷纷加入引进养殖的行列。

不过,引进银鱼养殖,确实也让各地尝到了甜头,产量高,经济价值高,甚至在最高峰时,银鱼的经济收益更是高达7000多万。

‬然而,有喜就有忧,银鱼的引进也让多地头疼不已!

银鱼虽然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然而,好景不长,引进银鱼的弊端也随之而来,这个弊端也让多地那是苦恼的很。

看到这,有人就会问了,既然经济价值这么高,银鱼为何还会让他们苦恼?

还别说,引进银鱼的弊端,在起初是没有感觉,但是,直到养殖多年以后,银鱼的破坏性就凸显了出来。

原来,由于银鱼的入侵,多地水域开始出现本土物种消失,甚至灭绝的情况。

因为,在每次的捕捞时,原来的本土物种产量越来越少。反而,银鱼的产量在不断的加大。一次次的捕捞,皆是如此。

后来,就有了各地对养殖水域的系统性调查,最后才发现,原来真正的罪魁祸首居然是银鱼。

银鱼入侵,抢夺本土鱼种的生存资源!

物种入侵我们都知道,它的危害性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比如,我国南方的很多水域,由于外来物种入侵的原因,本土物种数量在不断的减少。

然而,银鱼虽然不是国外外来物种,但是,它却是实打实的本土外来物种。而就是这一原因,导致了它一旦到达陌生水域,就会存在没有天敌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下的银鱼,破坏力无疑恐怖的。

超高的繁殖能力,超强的觅食欲望。为了繁衍,甚至在食物短缺之时,它们更是拿其他本土物种的卵当作食物来源。

为了能更直观地体现出引进银鱼对于本土物种的伤害?

1984年,在‬引进‬银鱼‬后‬。当年‬,滇池中仅仅是银鱼一个品种就达到了3500吨的捕捞产量。要知道在60年代,滇池中主要的经济鱼类(以鲢鱼、鳙鱼为主)加起来总产量也只不过在3000吨左右。

而同属云南的星云湖,由于引进银鱼的关系,导致隔壁邻居抚仙湖,更是出现特有鱼种,抗浪鱼几近消失。从60年代以来年产达500吨,到了2002年,年产仅剩1吨(如果不是后来的增殖放流,它怕是早已灭绝)。

兴凯湖的情况同样如此,从上世纪80年代的开始,兴凯湖总捕捞量中有80%来自白鱼。而‬到了2010年间,总‬捕捞‬量‬里‬,银鱼占比为36.4%,而白鱼却仅仅只有7.7%,银鱼‬在‬短短‬20年‬不到‬的‬时间‬里‬,却‬反客为主‬,成为‬了‬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

然而,以上这些,也仅仅只是因银鱼造成的水域生态破坏的其中一部分,如:鄱阳湖、洞庭湖、巢湖等地,同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破坏。

‬多地引进,为何银鱼却无法普及寻常百姓的餐桌?

对于银鱼,说实在的,真正知道它的人,属实不多,除了一些产地,国内很多地方的民众,甚至都不认识这是啥鱼。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一银鱼捕捞出水就死,存放起来也不容易,冷冻过后,银鱼的口感会差上很多。加上,银鱼的价格相比在淡水鱼里,算是偏高的。而且,如银鱼干之类的,价格就更高了,寻常百姓人家,也很少有人会花上百元去买。

再者,由于银鱼很多都是以出口为主,毕竟,对于国内市场,出口的价格更高,利益最大化,才是王道。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由于银鱼的破坏力,各地养殖水域也在极力控制银鱼的数量,力求能做到渔业产能的平衡。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同时,也能兼容银鱼的经济效益。

打赏

钓友评论

需登陆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