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我国“最成功”的鱼,隐藏繁衍40多年,被人误认是本土鱼类
外来的入侵鱼类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对它们也有所了解,但下面要说的这种鱼就不简单了,它来自印度,却在我国隐藏繁衍了40多年,很多人、包括钓鱼的、卖鱼的、就连养鱼的都误认它是本土鱼类! 这种入侵我国长达40多年的鱼,如今在南方的广西、广东很多水域里已经泛滥成灾,在个别水域,它们的数量以及危害程度可以说远远超越了罗非鱼和清道夫,这种鱼就是麦鲮,学名麦瑞加拉鲮。 在国内淡水中主要有三个鲮鱼品种,分别为土鲮、泰鲮,麦鲮三种,而本土的鲮鱼只有土鲮,剩下的两个都来自外国,泰鲮来自泰国,麦鲮来自印度,看到这大家是不是有种失落感?三种就有两种是外国的。 麦鲮主要的原产地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它也是印度四大主要养殖的经济性鱼类之一,在印度渔业市场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要问它是怎么来到我国的,这就得追溯到80年代的时候。 80年代,国内的淡水鱼是以青鱼、草鱼、鲤鱼、鲢鳙、鲫鱼这几个为主,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原有的本土鱼类已经无法满足餐桌上的需求。 为了改善鱼类品种的单一性,以及丰富国内的渔业资源和水产市场供给,1982年,广东珠江水产研究所从印度引进了一批麦鲮进行人工试验养殖,这也是麦鲮鱼首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 麦鲮属底层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水体中主要以有机碎屑、高等植物、浮游生物等为食,人工饲养可以投喂玉米粉、麦麸、米糠,各种豆粉以及人工饲料等,珠江水产研究所养殖成功后,很快就推广到广东省内养殖。 慢慢地大家发现麦鲮这种鱼非常好养,不论是在水库、池塘、江河,网箱养殖它都能适应,且生长速度很快,人工养殖半年的麦鲮鱼体重可达500克左右,一年到两年龄的最大个体可达1000~2000克以上。 看到了养殖麦鲮产生的经济效益,随后广西、海南、福建、浙江,云南等省也相继大面积推广养殖,自此麦鲮在中国一待就待了40多年。 麦鲮在南方泛滥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养殖,大家都知道南方多雨,随便一场大雨或暴雨都有可能造成洪涝,麦鲮起初江河里是没有的,因为养殖鱼塘多在田间地头,被洪水淹没后麦鲮就趁着洪水逃跑了。 麦鲮适应能力强,且繁殖能力非常快,成年的麦鲮鱼一次就可以产下10~15万枚鱼卵,还有人称它为“最能生孩子的鱼”! 生长速度快,加上这么能生娃,短短几年时间,麦鲮就在两广的江河里泛滥开了,因属于底层鱼类,很少有其它动物能威胁到它,很快麦鲮就从一个外来物种,逆袭变成了反客为主的“霸王”鱼。 到这大家不禁要问,泛滥总比没有鱼强吧!难道麦鲮鱼不好吃?我们先来说泛滥好不好这个问题,物种之间的生存是互相制衡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物链,一旦某个物种泛滥,那么会导致其它物种的灭绝。 麦鲮鱼是杂食性鱼类,在江河中肆意繁衍扩张,不仅压缩了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会和本土鱼类抢食,它除了吃浮游生物还有一些谷物以外,还会吃其它鱼类产下的鱼卵,这无疑是对本土鱼类造成致命打击,所以麦鲮泛滥并不是什么好事。 接着说到吃这个问题,麦鲮好不好吃?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大家的口味有差别,我只能说自己的观点,我觉得麦鲮可以吃,但不是太好吃,除了它肉质比较柴,最难接受的就是它身上的鱼刺。 比起草鱼、鲤鱼,麦鲮不管是大的小的,它身上的小刺都非常多,我自己就被卡住过喉咙!钓鱼钓到麦鲮我不会放生,知道它是外来入侵物种,要么送人,要么打成浆做鱼丸,这也是广东人做鱼丸的主要鱼类。 很多人经常把麦鲮和草鱼搞混,其实这两种鱼很好辨认,麦鲮嘴巴朝下,形态如土鲮“地包天”的嘴型,鳞片为银色很亮,还有一处特别明显的地方,麦鲮嘴上长有一对小胡须,而草鱼嘴巴较大,平行朝前生长,鳞片呈灰绿颜色,且没有胡子,只要仔细辨认就能看出。 听广东的钓友说,现在出门钓鱼最不想钓到三种鱼,清道夫、罗非鱼和麦鲮,这三种鱼简直就是钓鱼人的噩梦,到哪都能遇上! 文章最后也提醒一下喜欢钓鱼的朋友,钓到麦鲮和一些有害的外来入侵物种千万不要放生,就算不吃也要无害化处理,放生无疑是放虎归山,会给我们的渔业和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破坏。 |
钓友评论
相关文章
- 安徽男子钓上破棉袄正想发怒,却从里面掏出11条鳜鱼,狗屎运?
- 泰国男子钓到“嘟嘴”鱼,嘴巴像做了“丰唇手术”,它经历了什么
- 如何才能学会诱鱼?学习诱鱼的4个步骤
- 冬天野钓鲫鱼时选钓点的参考方法
- 黑龙江男子砸冰抓鱼,冰面涌出无数小鱼,男方网友:太羡慕了
- 广东一男子,在坚硬土块中发现“鳖爪”,没想到竟抓到几只老鳖
- 170青鱼皇现身韩江,放在水箱好像大肥猪!网友:成精了,快放生
- 广西女子多日无鱼上钩,用“龙”钓鱼困境!网友:钓鲲?
- 放回去就是“祸害”?山东女子捕获“百岁鳖王”,思虑后给放了!
- 隔夜窝“4打4不打”,学会后轻松拿河冠!
- 为何钓鱼老是提竿跑鱼?老钓友讲其中四个原因
- 寒冬野钓鲫鱼,自制几个窝料配方,提升发窝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