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马鞍山发现野生中华鲟,十年禁渔收到的最大成果,欢迎回归
中华鲟,独特于我国长江流域的珍稀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长江生态系统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遗憾的是,由于过去的工业污染、河流截断和过度捕捞等多种因素,长江中的野生中华鲟数量已濒临灭绝。 根据2023年长江渔业研究所的调查,当前长江中仅能监测到的野生中华鲟成鱼数量仅剩13条,并且这些成鱼已多年未有成功繁殖记录,其天然产卵场也已经减少到了全盛时期的不足1%。 这样的消息令人担忧,难道中华鲟也将步白鲟的后尘吗? 过去40年中,我们已放流超过800万条中华鲟,一直在努力挽救这一物种!长江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 同时,长江的鱼类资源在全国也居于领先地位,据了解,长江流域共有鱼类435种,其中有180多种是特有种,其丰富的鱼类资源曾是我国渔业产量的主要来源。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长,长江的渔业资源由于过度捕捞、污染和河流截断等原因逐渐衰减。曾经年产量高达40多万吨的渔业,已降至最低的4.6万吨。 这种严重的资源流失不仅影响了长江的水生生态,也导致了许多特有物种的消失。 例如,曾被称为长江“鱼王”的白鲟、“女神”白鱀豚、“三剑客之一”的鲟鱼等,都已因此灭绝。 不仅如此,包括长江鲟、中华鲟、江豚等物种的现状同样堪忧。 为了避免这些物种走向灭绝,也为了弥补对长江的过度开发,我们一直在努力保护长江。 自1981年起,我国便开始对这些特有物种进行人工繁育研究,并从那时起每年对长江流域进行不定量的放流。 尤其是在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后,我们便开始了鱼苗的放流工作,几十年来累计放流总数已超过800万尾! 40年的持续放流,是否能为中华鲟带来转机? 虽然投入巨大,人们对长江中华鲟的未来充满希望。然而,根据2023年10月中国农业部长江渔业监督所发布的一份公告,最近几年的监测显示,长江葛洲坝下的中华鲟亲鱼仅剩13条,且多年未有自然繁殖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