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钓鱼

首页 > 钓鱼知识 > 钓鱼知识

钓鱼知识

喜讯!马鞍山发现野生中华鲟,十年禁渔收到的最大成果,欢迎回归

钓鱼知识佚名2024-05-24

中华鲟,独特于我国长江流域的珍稀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长江生态系统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遗憾的是,由于过去的工业污染、河流截断和过度捕捞等多种因素,长江中的野生中华鲟数量已濒临灭绝。

根据2023年长江渔业研究所的调查,当前长江中仅能监测到的野生中华鲟成鱼数量仅剩13条,并且这些成鱼已多年未有成功繁殖记录,其天然产卵场也已经减少到了全盛时期的不足1%。

这样的消息令人担忧,难道中华鲟也将步白鲟的后尘吗?

‬过去40年中,我们已放流超过800万条中华鲟,一直在努力挽救这一物种!长江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

同时,长江的鱼类资源在全国也居于领先地位,据了解,长江流域共有鱼类435种,其中有180多种是特有种,其丰富的鱼类资源曾是我国渔业产量的主要来源。


来源: www.de62.com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长,长江的渔业资源由于过度捕捞、污染和河流截断等原因逐渐衰减。曾经年产量高达40多万吨的渔业,已降至最低的4.6万吨。

这种严重的资源流失不仅影响了长江的水生生态,也导致了许多特有物种的消失。

例如,曾被称为长江“鱼王”的白鲟、“女神”白鱀豚、“三剑客之一”的鲟鱼等,都已因此灭绝。

不仅如此,包括长江鲟、中华鲟、江豚等物种的现状同样堪忧。

为了避免这些物种走向灭绝,也为了弥补对长江的过度开发,我们一直在努力保护长江。

自1981年起,我国便开始对这些特有物种进行人工繁育研究,并从那时起每年对长江流域进行不定量的放流。

尤其是在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后,我们便开始了鱼苗的放流工作,几十年来累计放流总数已超过800万尾!

40年的持续放流,是否能为中华鲟带来转机?

虽然投入巨大,人们对长江中华鲟的未来充满希望。然而,根据2023年10月中国农业部长江渔业监督所发布的一份公告,最近几年的监测显示,长江葛洲坝下的中华鲟亲鱼仅剩13条,且多年未有自然繁殖迹象。

同时,40年放流的800万尾中华鲟中,未观察到自然繁殖的情况。

此外,从调查结果看,当前长江流域的中华鲟繁殖场所仅存其全盛时期的不足1%。

尽管十年禁渔带来了诸多喜讯,如江豚数量的逆增长,但我们一直致力于恢复的中华鲟情况依旧不佳,难道它真的将走上白鲟的道路?

我们坚信,持续的努力终将有回报,中华鲟不会重蹈白鲟的覆辙!

40年的不懈努力加上十年的禁渔,中华鲟终于回来了!2024年4月21日,这一天值得纪念,因为在这一天,长江流域再次发现了野生中华鲟的踪迹。

据新华网报道:在安徽省马鞍山市运粮河的一个泵站过滤池中,当地居民发现了一条“怪鱼”,经专家鉴定,这是一条野生中华鲟。这条鲟鱼体长约50厘米,体重约10公斤,标志着自20年禁渔以来,在长江马鞍山段首次发现野生中华鲟。

这条中华鲟的出现不仅消除了以往的担忧,也证实了长江十年禁渔的成效。

中华鲟作为长江流域的特有种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已有1.4亿年的生存历史。

成年中华鲟体重可达400公斤,体长最长可达4.5米,寿命可长达40年,具有显著的海河洄游习性。

中华鲟的繁殖非常严苛,需要特定的流场、河床地质和水温等条件,才能确保繁殖成功率。

幼鱼在长江中成长,直到足够大后,它们会游向海洋,在成熟后回到长江上游产卵繁殖。

然而,由于人为破坏,野生中华鲟的产地已大为缩减,对中华鲟的未来构成了严重挑战。

即使我们对长江的保护措施日益加强,某些损伤仍难以快速修复,中华鲟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最后,许多人好奇为何放流这么多中华鲟,它们仍难以形成稳定种群。实际上,中华鲟的雌鱼需16至29年才性成熟,雄鱼则需9至22年。放流的大多数中华鲟是人工繁育的第二、三代,体型相对较小,它们的当前所在地可能仍在海洋中。

只有当这些鲟鱼适应环境并成熟后,才可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成功繁殖。安徽的这次发现,也许预示着中华鲟找到了新的繁殖场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中华鲟的野生数量将会逐渐增多。

那么,你对中华鲟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打赏

钓友评论

需登陆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