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鲮繁衍40年制霸珠江,如今繁衍数量上超越罗非?
对于钓鱼爱好者来说,了解各种鱼类是基本技能。然而,真正深入了解鱼类的种类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 据统计,全球约有32,500种鱼类,其中淡水鱼类超过15,000种。在中国,鱼类总数达到3,446种,包括1,452种淡水鱼。面对如此众多的鱼类,要详尽了解每一种本土鱼类实在是一项挑战,若非必要,我个人并不想深入研究它们。 在中国南方,尤其是珠江流域,本土鱼类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由于外来物种的引入,许多非本地鱼类已开始侵占南方多地的水域。 珠江流域是南方的主要水系,成为许多鱼类的栖息地。然而,外来物种的引入已使它们成为这一区域的主要鱼类。这些包括罗非鱼、革胡子鲶、泰鲮、麦鲮以及清道夫等。 这些外来鱼种因缺乏天敌,不断排挤本地鱼种。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本应是外来的鱼类逐渐成为了新的主宰。 珠江流域的本土特有鱼种,如鲮鱼,也就是所谓的土鲮,本应安宁地生活在其祖地,却因30多年前的引进计划,现在面临极其艰难的处境。 土鲮,即鲮鱼,属于鲤形目鲤科,是我国南方地区特有的鱼种。鲮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钙、镁、硒等营养成分,是南方多地的重要经济鱼种,广泛应用于养殖业。 鲮鱼不仅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同时也是南方钓鱼爱好者常钓的鱼种之一,因为它们钓起来的感觉特别好,拉力强。 鲮鱼是热带至亚热带鱼种,当水温低于7摄氏度时会死亡,这也是为何它们主要分布在南方,而北方的钓鱼爱好者只能羡慕南方钓友的原因。鲮鱼的繁殖季节为4月至9月,主要在江河的中上游产卵,体重一般在0.5公斤左右,最大可达4公斤以上。 鲮鱼属于底层鱼类,习惯于杂食,主要摄食池塘中的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残饵粪便等,在许多养殖池中起到了“清道夫”的角色,有助于增产增效。 珠江流域原本是一个大家庭,四大家族作为家庭的高级成员,资源和份额自然是第一梯队。而其他常见的鱼种如鲫鱼、土鲮等则属于第二梯队,其他本土鱼种构成了第三梯队。 这种资源分配本来相对和平,但随着入侵物种的介入,本土鱼种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繁衍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入侵物种不仅改变了资源分配,还对本土物种的繁衍造成了严重伤害。许多外来物种甚至将本土鱼种的鱼卵作为食物来源,这种伤害是毁灭性的! 在许多外来物种中,虽然许多人认为罗非鱼是“一哥”级的入侵物种,但对于珠江流域而言,真正对土鲮构成威胁的是麦鲮。 麦鲮,学名麦瑞加拉鲮,是1982年从印度引入的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鱼类之一。引入麦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其地位在印度与中国的四大家鱼相当。 麦鲮的体形类似于草鱼,身体较长,近似圆柱形,腹部圆而平直,背部略微隆起,尾鳍宽阔呈深叉形,眼睛呈红色。 麦鲮是一种底栖鱼类,喜欢活跃在清流中,跳跃能力强,常在岸边觅食。这种鱼的个体大,适应性强,无论是在水库、湖泊、池塘还是江河中都能正常生长,其耐低氧和抗病能力较强,抗寒能力也显著优于土鲮。在水温降至7℃时,麦鲮依然能够正常活动。 研究资料表明,麦鲮在水温低至3℃时仍能存活,但一旦水温低于这一点,其存活率会大幅下降。 麦鲮的繁殖能力也非常强劲,超过了土鲮很多。在自然环境下,成年的麦鲮产卵量极高,一次可产10至15万枚卵,且其产卵能力与个体大小有关,体型越大的麦鲮产卵量越高。 除了强大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麦鲮的寿命也较长,最长可达12年。 文章最后:珠江流域的自然条件为麦鲮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生存环境,加上其作为外来物种的特殊性,近40年来的繁殖和生长,由于没有天敌的存在,再加上十年禁渔令的实施,麦鲮超越本土鱼种,成为珠江流域“一哥”的地位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麦鲮的成功入侵以及越来越多的外来物种的流入,你怎么看?本土鱼种的未来又将如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