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回报”,江豚、刀鱼数量回升,为何鲥鱼没有喜讯传出呢?
长江鲥鱼曾是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其珍贵程度即便在上世纪80年代也属高档鱼类。然而,如今野生的长江鲥鱼已在近30年里彻底消失。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鲥鱼在长江中还算比较常见,资源也颇为丰富,但这一曾经的常见鱼种,现已从长江中彻底消失。 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长江生态环境出现了积极变化,刀鱼数量增加,江豚的数量也止跌回升。农业部新闻办在2023年3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自禁渔政策实施以来,长江生态资源的多样性正逐渐恢复,尤其是长江江豚的数量在缓慢增长。数据显示,江豚数量从2017年的1012头,增加到2022年的1249头,5年间增长了23.42%。 长江江豚是中国的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微笑天使”。在2006年的普查中,江豚数量约为1800头,但随后的两次普查让研究人员感到沮丧。2012年的普查显示江豚数量降至1045头,2017年则进一步跌至1012头。江豚数量持续下降让人担心它会像白鳍豚一样灭绝。 然而,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带来了转机。2022年的普查结果显示,长江江豚数量在逐渐增加,长江流域干流有约595头,鄱阳湖约492头,洞庭湖约162头。这一增长趋势预示着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 在刀鱼方面,长江刀鱼是长江三鲜之一。它每年春季从海洋回到长江上游产卵,幼鱼再顺江而下。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刀鱼价格一度飙升,甚至达到每斤上万元。然而,因过度捕捞,刀鱼的数量急剧下降,上世纪70年代长江刀鱼的年产量约7000多吨,到20世纪初时只剩90多吨,2011年进一步下降到12吨。 禁渔政策实施后,刀鱼数量开始回升,甚至在江苏镇江出现了江豚捕食刀鱼的景象,这意味着长江生态系统的改善对物种恢复有积极作用。 那么,长江鲥鱼是否也有可能回归呢?长江鲥鱼曾是长江三鲜之首,但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导致其在1988年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2017年进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如今被宣布为“功能性消失”。 长江鲥鱼的消失有多种原因,过度捕捞是主要原因之一。上世纪70年代,长江鲥鱼的年捕捞量可达500吨,最高时甚至达到1500吨。但由于大量捕捞幼鱼和亲鱼,鲥鱼的数量迅速减少。此外,水坝建设和环境污染也对鲥鱼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中国鲥鱼的品种中,与长江鲥鱼最接近的是珠江鲥鱼。珠江鲥鱼与长江鲥鱼属于同一物种,虽然珠江鲥鱼数量也在减少,但至少还未彻底消失。鲥鱼的海河洄游性习惯意味着它们有可能回到长江,尽管这种概率相对较低,但不能完全排除。 虽然长江流域已经近30年未见到鲥鱼的踪迹,但这并不代表它们彻底灭绝。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改善,江豚和刀鱼都实现了回归,为何鲥鱼不能呢? 对长江鲥鱼的回归潜力,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