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喜和悲”!十年禁渔江豚、刀鱼回来了,白鱀豚真消失了?
在我国,长江和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它们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江作为我国水产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拥有众多独特的珍稀物种。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生态系统已经遭受严重破坏,导致众多古老物种的消失,这种消失是永久性的,是彻底的灭绝。 长江所拥有的远古珍稀物种包括哪些? 长江拥有我国水域中最多的远古珍稀物种。其中比较知名的有中华鲟、白鲟、江豚、白鱀豚、达氏鳇和鲥鱼等。 这些物种是长江食物链的顶端生物。有一句老话可以完全体现长江鱼类的地位:“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 千斤腊子指的是中华鲟,万斤象指的是白鲟。 中华鲟:这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出现于1.5亿年前,被称为“活化石”。成年中华鲟可长达5米,体重超过500千克。现在由于野生数量极度稀少,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鲟:也称为琴鱼、淫鱼、剑鱼、象鱼、鲔鱼等。起源于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以其长吻形似长剑而得名。主食为鱼、虾、蟹等。最大可长到7.5米,体重超过1000千克,属于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也是国家一级保护物种。 江豚:俗称江猪、河猪、海猪、海和尚。属于哺乳类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早在2000多万年前就生活在长江流域。江豚性格活泼,喜欢在水面跳跃嬉戏,有时被称为“长江街溜子”。常成对活动,以鱼类为主食,也吃头足类和虾。成年个体通常1.4~1.6米,体重最大可达220千克。属国家一级保护物种。 白鱀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和钱塘江口。与江豚一样,于2000多万年前出现,喜欢寒冷的深水区域,主要以鱼虾为食。群居性强,性情温和,被誉为“长江女神”。雌鱼一般大于雄鱼,最大体长可达2.5米,体重最高300公斤。也是国家一级保护物种。 鲥鱼:又名时鱼、三来鱼、三黎鱼、里夫斯氏薄河鲱,同样属于远古物种。因其美味而被称为“长江三鲜”,与黄河鲤鱼、太湖银鱼、松江鲈鱼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鱼”。最大个体可达1米,重超过5千克。属国家一级保护物种。曾是长江重要的经济鱼类,但因过度捕捞而濒临灭绝。 尽管长江拥有这些珍稀物种,但由于生态破坏,这些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机。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2017年长江江豚的数量仅有1012头。然而,在禁渔政策实施两年后,2022年5月的一次调查显示,长江流域的江豚数量增至1249头,五年间增长了超过20%。 这一进展表明,我们对长江的保护措施已取得了重大成效。 不仅江豚数量在恢复,原本因过度捕捞而稀少的刀鱼也开始出现。每年的普查结果显示,长江中的刀鱼数量正在缓慢上升。 正如俗话所说,有得必有失,这是一种自然的平衡。 我们高兴地看到长江的生态正在逐步恢复,但同时也伴随着白鲟的灭绝和白鱀豚的悲剧。 在长江流域,两种独特的哺乳类鱼种——活泼的江豚和温和的白鱀豚——原本应该像太极中的阴阳一样相辅相成。 但现实是,一种濒危,另一种已彻底消失。 2002年7月14日,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日子,中国最后一只人工繁育的白鱀豚“琪琪”去世,它的死亡也象征着白鱀豚种群的终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对自然的破坏已显而易见,包括长江流域的水坝建设、工业排放污染以及人为的过度捕捞。这些活动严重破坏了白鱀豚的繁殖环境,它们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最终导致了种群的消失。 2004年是白鱀豚在野外被目击的最后一次。尽管许多人不愿相信这种独特的生物会彻底消失——毕竟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其广阔的流域不可能完全被监测——但这种消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尽管未确认其灭绝,但维持其“极危”评级。2017年,白鱀豚已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尽管我们国家已尽力进行人工繁育,以保护这些珍稀物种免于绝迹,但对于长江的保护和研究投入仍显不足。科技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立竿见影,而在我们持续的努力下,这些物种还是消失了,这可能就是它们的命运。 尽管如此,我们对白鱀豚仍抱有一线希望,也许在未来某个时刻,这种喜欢群居的“女神”将会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到那时,我们相信现代科技将能更有效地保护这些珍贵的生命。 大家对白鱀豚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