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面临的困境,国家耗资百亿治理微末,投放鲢鳙或将成最大功臣
钓鱼知识佚名2024-05-24256
滇池在云南的污染已持续了30年,但现在终于从V类劣质水质升级到了IV类,这是自2018年以来持续保持的水质状态。 滇池,曾是云南最大的湖泊,被誉为高原明珠。过去的滇池,湖水清透,景色宜人,而且渔业资源丰富。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滇池因应经济需求而遭受了过度利用,最终从珍珠湖变成了云南著名的“臭水沟”。 美丽的滇池,曾在340万年前逐渐形成,经过地质变化,从一条小水沟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大型天然湖泊。 这样一个古老的天然湖泊,在人类发展壮大之后却变成了最大的牺牲品。原本清澈的湖水现在因为污染而布满了绿藻,看起来一片翠绿。 原本清澈如镜的滇池,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前,滇池的水质依旧清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工业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滇池的依赖急剧增加,滇池承受的压力也日益增大,最终不堪重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的强劲发展,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当地开始大量填湖造田。据记录,仅在50年代到70年代,滇池沿岸的浅水区就被填平造出了超过两万亩的土地。到了70年代,又有三万多亩土地被填平。 由于滇池是一个半封闭的湖泊,随着湖面大幅减少,湖泊的自净功能因生态破坏而衰退,水质逐渐恶化。 但这并不是滇池水质恶化的唯一原因。进入80年代后,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大量工厂建设应运而生。 在那个污水处理设施匮乏的时代,滇池周边城市的工业废水开始大量排入滇池中,滇池仅存的自净功能也随之崩溃。 因此,在短短几年内,滇池的水质迅速恶化,超过70%的湖面水质达到了劣V类。整个湖泊弥漫着刺鼻的臭味,曾经的明珠湖彻底变成了臭水湖。 |
网友评论
需登陆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