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钓鱼

首页 > 钓鱼知识 > 钓鱼知识

钓鱼知识

滇池面临的困境,国家耗资百亿治理微末,投放鲢鳙或将成最大功臣

钓鱼知识佚名2024-05-24

滇池在云南的污染已持续了30年,但现在终于从V类劣质水质升级到了IV类,这是自2018年以来持续保持的水质状态。

滇池,曾是云南最大的湖泊,被誉为高原明珠。过去的滇池,湖水清透,景色宜人,而且渔业资源丰富。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滇池因应经济需求而遭受了过度利用,最终从珍珠湖变成了云南著名的“臭水沟”。
(www.de62.cOm)

美丽的滇池,曾在340万年前逐渐形成,经过地质变化,从一条小水沟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大型天然湖泊。

这样一个古老的天然湖泊,在人类发展壮大之后却变成了最大的牺牲品。原本清澈的湖水现在因为污染而布满了绿藻,看起来一片翠绿。

原本清澈如镜的滇池,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前,滇池的水质依旧清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工业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滇池的依赖急剧增加,滇池承受的压力也日益增大,最终不堪重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的强劲发展,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当地开始大量填湖造田。据记录,仅在50年代到70年代,滇池沿岸的浅水区就被填平造出了超过两万亩的土地。到了70年代,又有三万多亩土地被填平。

由于滇池是一个半封闭的湖泊,随着湖面大幅减少,湖泊的自净功能因生态破坏而衰退,水质逐渐恶化。

但这并不是滇池水质恶化的唯一原因。进入80年代后,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大量工厂建设应运而生。

在那个污水处理设施匮乏的时代,滇池周边城市的工业废水开始大量排入滇池中,滇池仅存的自净功能也随之崩溃。

因此,在短短几年内,滇池的水质迅速恶化,超过70%的湖面水质达到了劣V类。整个湖泊弥漫着刺鼻的臭味,曾经的明珠湖彻底变成了臭水湖。

滇池的治理已迫在眉睫,25年来,投入超过500亿元用于治理,但治理难度非常大。

资料显示,仅滇池上游的昆明市,每年就有超过2亿吨的生活污水流入滇池,还不包括工业排放。

为了快速改善滇池的水质,最有效的办法是“以水治水”。但滇池上游的水系难以实现这一点,因为滇池周边几乎没有大型河流流入。

因此,治理滇池必须从源头做起。地方政府投入巨资对上游的生活和工业污水进行人工净化处理,并加强对滇池垃圾的清除以及分区域治理。此外,为了加快滇池的水循环,还从金沙江、南盘江等大型水体引水入湖。

尽管这些措施投入巨资,滇池的水质依然难以实质性改善。最终,为了重建滇池的生态循环,采取了科学投放的方法。

滇池曾经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70年代的数据显示,年捕鱼量达到了3000至4000吨。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湖泊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事实上,人类的治水方法远不如鱼类有效,尤其是在净化水质方面,鲢鳙等“环卫工”鱼类的作用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带来的污染不仅影响了滇池,太湖和千岛湖等地也曾遭受类似的困扰。但科学投放鲢鳙等鱼类在后来显示了显著效果。

自2010年以来,滇池投放了数百万尾土著鱼苗,其中以鲢鳙为最多。这种以鱼治水的方法,在过去几十年中确实有效改善了滇池的水质。

由于大量鲢鳙的投放,滇池的水华现象明显减少,鲢鳙成为了滇池生态恢复的主要功臣。因此,自2018年起,滇池的水质从劣V类升级至IV类,并持续保持。

尽管许多人对于滇池的治理持怀疑态度,认为仅靠鲢鳙就能显著改善水质,那么巨额的治理资金似乎显得不必要。然而,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污水问题,仅靠鲢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源上进行整治,才能真正恢复滇池的生态健康。

对于滇池的治理,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打赏

钓友评论

需登陆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