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物种“清道夫”在我国泛滥成灾,为啥到了印度却栽了跟头?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发现入侵物种的数量持续增加,特别是在水生生物方面。一些具有较高食用价值的物种最终被中国的美食爱好者有效控制了它们的扩散。 然而,在以美食文化闻名的中国,尽管拥有强大的“消化能力”,仍有一种入侵物种难以被征服。这种物种就是通常被称为“垃圾鱼”的清道夫。 目前,对于清道夫的泛滥,我们还没有找到特别有效的解决方案,即使它们已经开始在多个区域大量扩散,我们仍然束手无策。 清道夫的强大之处在于其高效的繁殖能力和极强的生存适应性,加上在国内水域没有天敌。 在我国南部的多个水域中,即使渔民捕获了清道夫,最常见的处理方法也只是将它们丢弃在岸边或埋葬。 很多人可能会问,清道夫真的不能吃吗? 其实,并非完全不可食用,只是其食用价值极低,这主要与它们的食性有关。 首先,清道夫的肉量很少。例如,一条大约3斤重的鱼,实际可食用的鱼肉可能只有几百克。 其次,清道夫的肉质很差,且因其食性,其肉中含有大量细菌和寄生虫。 关于清道夫,知情人士都明白,它最初并不是作为食用鱼引进我国的。 清道夫是如何被引进国内的呢? 主要是因为水族爱好者的需求。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变得更加富裕,爱好也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养观赏鱼成为许多家庭的喜好。 然而,如果不定期清理水族箱,水质会很容易恶化。因此,很多水族商看中了这一市场机会,开始引进可以清洁水族箱的“清洁工”物种。 基于这种需求,清道夫被引进并销售。 作为水族馆的“清洁工”,清道夫是如何在自然水域中泛滥的呢? 清道夫在我国自然水域的成功入侵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人为放流。 放流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放弃水族爱好的爱好者,他们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宠物无人照顾而死亡,选择将它们放归自然。 另一类是出于宗教信仰放生的信徒,这些人不关心放生的具体是什么鱼,只要能释放到自然中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