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成一锅粥”的珠江流域:生物入侵重灾区,鱼种相互竞争
珠江,中国南方最大的河流,年流量超过3400亿立方米,支持着流域内超过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庞大的水资源不仅孕育了丰富的渔业,珠江也被誉为中国南方的“水生生物资源基因库”。 该流域内记录有385种鱼类,包括多种受国家保护的物种,如中华鲟、花鳗鲡、鲥鱼及大鲵等。珠江独有的鱼类更多达200种以上,成为南方水域特有鱼种的聚集地。 然而,珠江作为南部地区最主要的河流,也变成了中国入侵物种的“灾难中心”。 珠江的生态已经变得混乱不堪!自1957年起,为了推动养殖业和经济发展,中国引入了大约660种外国水生生物,其中215种已经侵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其中,受到严重影响的水域之一是珠江,调查表明,珠江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超过20种,这还只是统计出了已经形成自然鱼群的种类。 曾经,珠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年捕捞量高达2万吨。然而,自90年代起,珠江的捕捞量骤减至不足2000吨,下降幅度达到了不足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珠江的渔业资源崩溃的原因有哪些呢? 珠江渔业资源的衰退与多个因素有关。 自80年代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重点。工业生产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埋下了隐患。由于管理不善,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被排放入珠江,导致水质持续恶化。许多对水质有高要求的珍稀鱼种因此而渐渐消失。 此外,污染的水质也影响了许多经济鱼种的繁殖能力,导致鱼卵孵化不完全,鱼群开始衰退。 环境污染外,建设大坝的截流工程也大大阻碍了洄游性鱼类的生存。 据调查,珠江的水能资源丰富,整个流域的可用水能达到3348万千瓦。高达18座的大坝阻断了洄游性鱼类的繁殖路线,也改变了水温和流速,对鱼类的产卵和孵化造成了破坏,最终导致洄游性鱼类种群衰退。 人为捕捞也加剧了问题。珠江在80年代之前的捕捞量颇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珍稀鱼种成了人们餐桌上的首选,导致捕捞方式无所不用其极。 珠江的混乱还因引进外来物种而更甚。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大量引进国外流行的经济鱼种。 由于南方多属亚热带,气候条件适宜外来物种生存。大规模养殖扩张,配合台风和雨季频繁,导致养殖鱼类大量流入自然水域。 珠江流域的支流众多,外来物种不断通过支流进入主河道。随着时间推移,外来物种因缺乏天敌并具备较强的繁殖适应能力,种群不断扩大。 这些外来物种开始抢夺本土鱼类的生存资源,甚至在食物缺乏时,将本土鱼种的鱼卵作为食物。 根据2019年8月的一项研究,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珠江流域多个支流对外来鱼类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5867尾鱼类样本,外来鱼类数量达927尾,占总量的15.8%。 珠江流域的外来物种数量日益增加,使得生态系统更加混乱。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加强防控力度,推广生态保护意识。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外来物种能融入新的生态食物链,构建出新的生态平衡。 那么,对于珠江流域的这些生态问题,你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