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的“悲哀”:1次产卵量达100万粒,为何野外却几乎销声匿迹?
青鱼是众所周知的美食,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同时也是制作腊鱼的优选材料。作为“四大家鱼”中的一员,青鱼的体型与草鱼类似,但青鱼呈深紫色,而草鱼呈草绿色,因此二者很容易区分。 青鱼在我国分布较广,除青藏高原外,几乎遍布全国的江河和湖泊淡水区域。野生青鱼偏好食用螺蛳,故有“螺蛳青”之称,而在广东地区则被称为黑鲩(huàn)。青鱼因其在“四大家鱼”中生长速度快、体型大而被钓鱼爱好者昵称为“黑潜艇”和“巨物”。 尽管在自然水域中我们常能捕获到鲫鱼、鲤鱼和鲢鳙鱼,青鱼却鲜少见。虽然一条成熟的青鱼可以产卵达到100万粒,体重介于15~20千克,人们却往往疑惑为什么野外很少看到它们。 青鱼是否能在野外自然繁殖 青鱼主要栖息于江河和湖泊中,是典型的洄游性鱼类。每年5月到6月,是青鱼的繁殖季节,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常有连续的阴雨,即“梅雨”季节。持续的降雨导致河流水位上升,为青鱼繁殖创造条件。 在这个季节,青鱼会逆流而上,性腺迅速成熟。当青鱼抵达江河、湖泊的上游或主流区域,水温维持在18~28℃,水流速度在每秒1~2米时,流水的不断冲刷促使青鱼开始产卵。 尽管如此,青鱼达到繁殖条件仍需要较长时间。雄性青鱼需要5年时间才能生殖成熟,雌性则需7年,并且体重需达到30~40斤,产卵量可达60~100万粒,体型越大的青鱼产卵量也越多。 虽然青鱼生长速度在“四大家鱼”中最快,但这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青鱼属于杂食性,最爱吃螺蛳,其次是贝类和各种昆虫,缺食时也会捕食小鱼小虾。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青鱼的生长速度确实迅速,但野生青鱼的生长速度则相对较慢。 野生青鱼由于食物稀缺和生存竞争的压力,其生长周期通常比人工饲养的慢1~2年。因此,尽管野生青鱼能自然繁殖,达到成熟阶段的时间较长,对繁殖环境和条件的要求也较为苛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