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眼泪”!大量鱤鱼捕食本土鱼类,十年禁渔竟是养虎为患?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并且在全球最长河流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南美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 长江 长江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面,流经“八省二市一区”,包括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最终在崇明岛流入东海。 长江的流域被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全长达6397公里。其水系十分复杂,拥有众多支流,总水资源量达到9616亿立方米,是古老黄河的20倍。沿岸地区养育了约4亿居民,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01 长江禁渔的原因 众所周知,长江是中国水生生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地方。据统计,现已知的鱼类种类达424种,包括中华鲟、白鳍豚、达氏鲟、岩原鲤以及白鲟等重点保护对象。 尽管长江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但鱼类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了最新的物种红色名录,宣布中国特有的珍稀鱼种白鲟正式灭绝。 白鲟 同时,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白鳍豚也面临着同样的灭绝危机。2004年,在长江南京段发现了一具搁浅的白鳍豚尸体。自那时起,尽管科学家们进行了多次专项调查,但再也未见到白鳍豚的踪迹。 因此,自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已经更新,暂时未能确认白鱀豚是否灭绝,保留了其“极危”等级。白鳍豚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一级保护列表。 白鳍豚 受保护的鱼类数量持续减少,常见鱼种如鲫鱼、鲢鳙、青鱼、草鱼和船钉子鱼等的数量也在年复一年地减少,有些鱼类的种群甚至受到了严重破坏,这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方面,过去几十年间,长江沿岸众多工厂相继建立,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环保,污水处理和排放标准松懈,有的甚至在夜间偷排入长江,严重污染了河流。 网络配图 另一方面,禁渔前的捕鱼方法类似于“杀鸡取卵”,许多渔民为了短期利益,使用了“高压电捕”、“毒鱼”和“炸鱼”等方法,还有使用“绝户网”和“地笼”等工具,这些做法破坏了鱼苗的生存环境。 过度捕捞破坏了长江的渔业生态,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长江的渔业资源将面临枯竭。因此,“十年禁渔”的政策旨在让鱼类有机会恢复生息,但此举也让鳡鱼在长江中得以大量繁殖,对其他鱼类构成了威胁,因为鳡鱼的食量极大。 02 了解鳡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