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刀鱼,为什么长江刀鱼8000抢一斤着要,养殖的几百没人买?
长江,作为我国最长的河流,从西到东贯穿了中国中部,全长达到6300公里以上,流经了11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域面积高达180万平方公里。 这样广阔的流域里,长江水系曾孕育了超过4300种生物,仅鱼类就有400多种,因此长江被称为中国最大的“水生生物基因库”。 尽管我们现在经常听说长江流域鱼类泛滥,但在过去,长江的鱼类资源也曾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 包括经济鱼种在内的鱼类产量大幅下降,其中包括中华鲟、江豚、长江鲟等多种鱼类陷入濒危甚至灭绝的境地,如完全消失的白鲟。 在经济鱼种中,数量下降最为严重的是被誉为“长江三鲜”的刀鱼。 刀鱼作为“长江三鲜”之一,它的名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与其他两种鲜(野生鲥鱼和河豚几乎灭绝),刀鱼在长江中至少还保持着一定的数量。 在过去,长江中的刀鱼资源曾经非常丰富,20世纪60年代经常可以见到刀鱼的洄游,甚至在70年代,长江刀鱼的年产量还能达到3700多吨。但到了80年代,其产量骤降至70年代的十分之一,仅为370吨。到了21世纪初,2011年的刀鱼产量更是仅有12吨左右。 刀鱼数量的急剧减少也标志着它已经退出了长江经济鱼类的主要行列。 现在,长江刀鱼已成为长江中最昂贵的鱼种,价格常常高达3000至5000元一斤,某些地方更是高达8000元一斤,几乎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为什么长江刀鱼会变得如此昂贵? 实际上,在刀鱼产量稳定的年代,其价格并没有如此之高,虽然也能卖到50-60元每斤,但与现在的价格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而刀鱼价格飙升的主要原因是,野生长江刀鱼的数量越来越少,加上市场的稀缺性使得价格高涨。同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富有的人士愿意支付高价购买,认为这是高档的象征,自然认为味道更佳。 最极端的例子是,在2012年江苏举行的长江刀鱼“鱼王”拍卖会上,一条仅重325克的长江刀鱼竟被拍卖到了5.9万元的高价。这样的场面让我们不得不对中国食客的消费能力感到震惊。 随着长江刀鱼数量的减少,不仅数量变少,而且个体大小也在逐年减小。据统计,1996年时,捕捞的刀鱼中体重超过50克的只占30%,到了1998年这一比例更是降至10%。与70年代相比,这样的体重简直是天壤之别,那时刀鱼的平均体重可达110克以上。 随着长江刀鱼价格的上涨,为了追求利益,许多渔民纷纷加入捕捞刀鱼的行列。他们不断减小鱼网的网眼尺寸,只要能捕到刀鱼,无论大小,都能卖出高价。 虽然野生刀鱼价值高昂,但人工养殖的刀鱼却因价格低廉而鲜有人问津。 尽管如此,为什么不尝试人工繁殖长江刀鱼呢? 答案是,已经有了人工繁殖技术。 长江刀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已在早期得到突破。 但要大规模养殖并不容易。刀鱼在淡水鱼中性格暴躁,属于凶猛鱼类,它们像很多海鱼一样,离水即死。而且,它们对食物要求极高,只对活鱼和活虾感兴趣,对普通饲料不感兴趣。 此外,作为洄游性鱼类,人工养殖需要模拟其自然生活环境,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证刀鱼的肉质接近野生状态。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养殖的刀鱼仍让许多养殖者头疼,因为市场上养殖的刀鱼价格无法与野生的相比,即便价格低至400元一斤,市场反响依旧不佳。 这反映出国人对物品价值的固有看法——认为养殖的与野生的无法相比,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随着国家对长江保护的加强和十年禁渔的实施,目前明确规定,野生刀鱼不得上市销售。因此,想要尝试刀鱼的味道,大家只能选择养殖的刀鱼。 在实施禁渔政策的两年多时间里,长江刀鱼的数量确实有所恢复,种群也在逐步复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长江野生刀鱼的价格可能会回归到更加亲民的水平,重新走进普通人的餐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