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的隐患:每年投600吨鲢鳙,“营养病”却越来越重?
千岛湖,浙江省内最大的人造湖泊,负责为杭州市数百万居民供应饮用水。它与加拿大的渥太华金斯顿千岛湖和湖北黄石的阳新仙岛湖并列为“世界三大千岛湖”。此外,千岛湖的水质在中国众多河湖中名列前茅,为国家一级水体,享有“全国最清澈湖水”的美誉。 千岛湖原名新安江水库,工程始建于1955年,并于1960年完工。水库的总蓄水量可达178亿立方米,小岛众多,最高水位时,岛屿总数达到1078个,每个岛屿面积超过0.25平方千米,因此得名“千岛湖”。 千岛湖不仅景色宜人,水质优良,而且是全国知名的生态渔业基地,以鲢鱼、鳙鱼等品种著称。在过去几十年中,千岛湖的鲢鳙鱼因其高质量而广受市场好评。 2021年初,千岛湖的一次捕捞就带来了3万公斤的鱼产,千岛湖的生态渔业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然而,尽管千岛湖如今带来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但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建设该水库,当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库区范围内迁移了29万居民,两座古城(狮城、贺城)、29个乡镇、1000多个村庄以及30万亩耕地被永久淹没。因此,千岛湖所在的淳安县曾一度成为贫困县。 发展总有代价,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当地渔民被迫依靠水域生活,随着养殖业的兴起,网箱成为了他们的致富工具。随后,渔民们开始大规模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种,如鲈鱼、鲶鱼等。 众所周知,网箱养鱼会产生饲料和鱼类排泄物的污染。随着饲料的大量投放和鱼类排泄物的沉积,污染逐渐显现,千岛湖的水质开始受到威胁。此外,为了推动经济发展,陆地上的建设、开山种茶、果树和旅游景点的建设也开始影响水库水质。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千岛湖的水体发生了变化,透明度下降,部分湖面出现了大量藻类。20世纪80年代,千岛湖的蓝藻问题首次爆发,随后在1998至1999年间连续两年发生了蓝藻“水华”现象。这些年里,湖区的鲢鳙产量甚至不到25万公斤。 蓝藻的严重状况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最终在2000年,千岛湖开始大规模投放鲢鳙鱼苗,通过“鱼养水”的方法来治理蓝藻问题。同时,当地政府宣布,库区三年内禁止任何个人或单位私自捕捞鲢鳙鱼。 鲢鳙鱼苗投放后不久,作为“水上清道夫”的它们果然不负众望,有效地遏制了蓝藻的蔓延。尤其是鲢鱼,通过摄食大型丝状蓝藻,显著控制了湖中的有害藻类。 尽管如此,投放鲢鳙鱼并未完全解决“营养过剩”的问题。在2004和2005年期间,威坪库湾再次出现蓝藻增殖现象;2007年,坪山水域也发生了类似问题。而在2010年,湖区内的鱼腥藻大规模泛滥,范围比以往更大。即使到了现在,湖区的一些小库湾依然时有“水华”现象出现。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千岛湖的形成历史较短,湖区的生态系统尚未稳定,同时湖区沿岸的城镇生活污水和建设污染仍然是潜在问题。 此外,千岛湖每年投放的鲢鳙鱼苗比例也存在问题。从2010年以来,千岛湖每年投放的鲢鳙鱼苗超过60万公斤,鲢鱼与鳙鱼的比例为1比1。 从各种数据来看,理论上最佳的鲢鳙投放比例应在6:4或7:3之间。因此,千岛湖的鲢鳙投放比例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 水藻高度繁殖的更大原因在于水体中的元素,特别是氮、磷含量过高。丰富的营养盐是蓝藻生长和繁殖的基础,因此水体越富营养化,就越容易爆发蓝藻“水华”。鲢鳙鱼虽然能降低蓝藻数量,但无法从根本上根除蓝藻问题。 千岛湖的蓝藻问题一直存在。据资料显示,1992年千岛湖全湖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每升45万个,1998年增加到108万个,到了2010年甚至上升到1152万个。在不到20年里,千岛湖藻类密度整整增加了25倍,蓝藻问题这个“定时**”一直潜伏在千岛湖中。 虽然鲢鳙鱼对净化水质有一定效果,但仅依赖它们是不够的。要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要科学手段的介入,以更有效地改善和治理水质。 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千岛湖的水质直接影响到数百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保护好千岛湖的生态环境是重中之重。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千岛湖的水质会越来越好。 (www.De62.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