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困境”,25年耗资百亿收效甚微,鲢鳙鱼或成关键解决方案!
滇池,历史上是云南最大的湖泊,并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曾经的滇池,水质清澈,景色宜人,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 令人惊叹的滇池,仅仅数十年就从神仙居所变成了臭水沟!滇池的前身自340万年前开始形成,经过地质变迁,逐渐从一条小溪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大型自然湖泊。 本应清亮如镜的滇池,为何会变得如此?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农业迅猛发展,为扩大耕种规模,大规模的滇池填湖造田开始。资料表明,仅50年代到70年代,滇池沿岸的浅水区就被填出了超过两万亩的田地。到了70年代,又填出了三万多亩的田地。 然而,这还不是滇池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进入80年代后,随着中国步入工业时代,为满足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工厂建立。 因此,在随后的几年内,滇池的水质迅速下降,最终超过70%的水域达到了劣V类水质。整个湖泊散发出难闻的臭味,曾经的明珠湖彻底沦为了国内罕见的臭水湖之一。 滇池的污染成为了当地的一项重点治理工程,为了恢复滇池的清澈,当地先后投入超过500亿加强治理。 有数据显示,来自滇池上游的昆明,仅生活污水每年就有高达2亿多吨流入滇池,还不包括工业排放。 因此,想要治理滇池,只能从源头做起。 同时,加大对滇池的垃圾清理及片区治理力度。并且,为了加快滇池水体的循环,当地还投入巨资从金沙江、南盘江等周边大型水体引水入湖,增强滇池的水循环。 没错,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滇池的水质,关键在于启动水生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滇池的生态遭到破坏,这也是滇池生态循环跟不上的原因。 它们的净水能力是顶级的,这也是有据可查的。 例如江苏的太湖和浙江的千岛湖,都曾遭受过类似的水质下降。但随着科学放养鲢鳙,这也在后来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这种大规模的鱼苗放养,有效地补充了滇池的生态,这种以鱼治水的方法,在之后几十年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对于这个想法,确实是错误的,鲢鳙忽然有很大的调水能力,但是,如果不从根源整治污水问题,那么,即便是将滇池的湖里放满鲢鳙,那也是收效甚微。生态治理生态,但是,根源不改变,那也是徒劳无功。 |
钓友评论
相关文章
- 降温了,浅水没鱼,深水也没鱼!鱼都躲哪里了?大家猜猜
- 江西男子钓上大鲶鱼,嘴里还咬着一条鱤鱼,网友:明显摆拍!
- 东北叫它“老头鱼”,冬季被“冻”在冰中,遇水后还能“活过来”
- 我们叫它过山鲫,一下雨就“翻山越岭”,网友:鱼离开水怎么活?
- 北方黑坑钓柳根鱼和华子鱼的5句口诀
- 被带倒刺鱼钩扎肉里,不要硬拔取钩,这样处理避免二次伤害
- 水库白条鱼太凶,饵料到不了底?教你四招,可避开上层白条
- 武汉一大学组织捞鱼,每年评选捕鱼王,网友:不如改为钓鱼比赛
- 买鱼送“重金属”?广东男子买石斑鱼,鱼肚子中发现4个铁疙瘩
- 四川男子将一条乌鱼饿了一年,瘦得只剩骨架!鱼:我以为你死了呢
- 山东男子钓鱼时捡到金手表,价值35万,两天后成功找到失主并归还
- 辽宁女子钓中大青鱼,老公取钩被刺穿手臂,网友:钓鱼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