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频繁”发现美国黑鲈,一口一条罗非鱼,能否打破水下格局?
珠江,原指广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长的一段水道,因为它流经著名的海珠岛(石)而得名,后来逐渐成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的总称。 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常年平均温度在20℃左右,这样的温度对于一些外来鱼种而言就是第二个故乡。 1、珠江流域的搅局者 提到清道夫和罗非鱼,想必当地的朋友对它们是异常的熟悉,因为这两种外来鱼已经深深地扎根在珠江流域,它们的存在让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不过,近年来珠江流域开始频繁发现美国黑鲈的身影,这种掠食性鱼种的出现也让罗非鱼和清道夫“瑟瑟发抖”,因为美国黑鲈可以轻易地将它们吞食,那美国黑鲈能否打破珠江流域现状,成功上位呢? 2、珠江流域的现状 珠江流域水网众多,加上独特的地理环境让珠江流域成为了诸多鱼类的乐园,最常见的就是罗非鱼和清道夫了。 但是麦鲮、埃及等外来鱼种的数量也不少,同时还有我们本土的鲫鱼鲤鱼草鱼等鱼种,诸多淡水鱼类共同生活在珠江流域。 但罗非鱼清道夫有着自己独到的一面,尤其是罗非鱼的生存繁衍和适应能力,让它成为了珠江流域淡水鱼类的“一把手”。 我们回顾一下罗非鱼是如何达到这个成就的呢? 1946年,台湾省渔业大佬吴振辉、郭启章,经过多番考察。认为罗非鱼具有非常良好的经济价值,于是从新加坡引入台湾省,据说当时一共引进了13尾,也就是放在自己的观赏池养着,结果三个月不到,就繁殖了1500多尾,由此可见罗非鱼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 后续我国陆续建立了罗非鱼的养殖基地,目前我国最大的罗非鱼养殖生产基地就在广东茂名市,位置也刚好位于珠江流域附近,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也让罗非鱼进入并“占领”珠江有了先机。 如果从1946年首次引进罗非鱼计算,截止到目前已经过去接近80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线里,罗非鱼也理所当然地在珠江流域“当家做主”,如果不是大家对它有所了解,估计会出现有人把麦鲮当本土鱼一样的情况吧。 3、美国黑鲈的来历 美国黑鲈的学名叫大口黑鲈,又称加州鲈鱼,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刚孵出鱼苗的开口饵料为轮虫和无节幼体,稚鱼以食枝角类为主,幼鱼以食桡足类为主。长3.5厘米的幼鱼开始摄食小鱼,其掠食性强、摄食量大,水温在25℃以上时,幼鱼摄食量可达本身体重的50%,成鱼达20%。 2020年6月,广西贵港一位钓鱼人在郁江钓获一条一斤左右的美国黑鲈,而郁江正是珠江在广西境内的支流之一。 2023年7月,在广东地区的一条河道中,一位当地钓鱼人龚师傅惊喜地钓到了成群的美国黑鲈。 据了解,在大口黑鲈的原产地,当地人会把它们培育到上百斤,然后利于它去捕食其他鱼类,这种体型大口黑鲈被当地人称为“鱼王”。 如果大口黑鲈能像在它的原产地那样顺利长到上百斤,那对于淡水中的其他鱼类而言可能将是一场“灾难”,不管是罗非鱼还是清道夫,乃至水中的其他鱼类,都将成为它的口粮,一口一条罗非鱼也只它的开胃菜。 4、美国黑鲈能否破局上位 早在1983年,我国就引进了黑鲈,并且人工繁殖成功,在我国的广东一带,黑鲈作为经济鱼类早已大规模养殖,年产量可达15万吨。 目前出现在珠江流域中的美国黑鲈,很大概率就是这些人工养殖逃逸出来的,由于是经过人工繁殖后的品种,它们的体型似乎也受到了限制。 目前也没有发现过体重超过20斤的黑鲈,这种体型虽然没有上百斤的体型具有压迫感,但这并不代表美国黑鲈没有“杀伤力”,对珠江流域中的其他鱼类依旧威慑力十足。 那美国黑鲈能否破局上位呢? 美国黑鲈是掠食性鱼类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出现可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链”,但又会诞生新的“生态链”,同时珠江流域中的其他掠食性鱼类也不少,像黑鱼、鲈鱼、翘嘴鱼等,它们可能也会以罗非鱼清道夫等为食,但更多是针对它们的幼鱼。 像鳡鱼这类杀伤性更强的本土鱼类,它们也能起到一定的遏制效果,但是美国黑鲈能否将罗非鱼连根拔起,这个还需要时间去观察,因为罗非鱼已经像一棵老树扎根在珠江流域,想要将其彻底拔起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美国黑鲈也是一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外来鱼种,是一种可路亚的对象鱼,当人类一起加入到这场竞赛后,整个生态格局又会出现什么样的走向呢? 各位朋友,你们见过或者吃过美国黑鲈吗,你们觉得“一口一条罗非鱼”的美国黑鲈能否打破现有水下格局,替代罗非鱼成为珠江流域的“新霸主”? 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各抒己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