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入侵”我国42年,原生鱼差点“灭绝”,不少人却把它当本土鱼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生物也借机离开家乡前往异国他乡,在一些适合它们的土地或者水域中安家。 我们国家领土面积辽阔,南北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并且境内有着丰富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这也使得一些外来物种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安家落户。 有这样一种鱼,它应该是最成功的外来鱼,在入侵我国后竟被当成本土鱼,以至于我国原生鱼也差点因此“灭绝”,它就是麦鲮,但它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麦鲮,学名麦瑞加拉鲮,原产于印度和孟加拉国,算得上是一种温热带鱼种,在印度的地位类似我国的“四大家鱼”,在当地被广泛养殖。 麦鲮对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对生存环境和水质等要求较低,当水温降至7℃时,仍能正常活动,这是我国原生鲮鱼无法做到的。
1982年,我国从印度将麦鲮引入,当时计划通过养殖麦鲮来提高养殖的经济收益。到了90年代,麦鲮开始在我国南方地区大力推广养殖,广泛养殖于两广、海南、福建和云南省一带。 如今麦鲮也成为了一种具备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类,麦鲮通常被用于制作鱼丸或者罐头等,虽然麦鲮带来了一定的养殖经济效益,但它们对自然水域的破坏却不能忽视。 从外观上来,麦鲮的体型和草鱼很像,它们都有着修长的身体,近似圆柱形,腹部圆而平直,背鳍处微隆,尾鳍宽,为深叉形。并且麦鲮的生长速度也快,因此在个头大小上也不弱于草鱼,但麦鲮的眼球是红色的,草鱼的则是灰黑色,因此只要仔细观察依旧能将它们区分开来。 但麦鲮的入侵,却让我国本土的鲮鱼差点“灭绝”,因为麦鲮和土鲮长得也有些相似,同时麦鲮的入侵也威胁破坏了土鲮原有的生存空间和环境。 我们把麦鲮和土鲮放到一起来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麦鲮的身体类似长筒状,这一点和草鱼很接近,但是土鲮的身体却像一把梭子,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这和长筒状的麦鲮便有了较为显著的区别。 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上来看,土鲮的耐寒能力远不及麦鲮,甚至可以用很差来形容,水温低于14℃就会停止吃食,当水温低于7℃时就会死亡,但麦鲮却可以在低于7℃的水温中依然活跃。 从生长速度上来看,土鲮鱼是不及麦鲮的,从自然水域中土鲮的个体表现就可以看出,常见的土鲮个头都在1斤左右,偶尔也能遇到四五斤大的土鲮鱼,但是麦鲮当年繁殖的鱼苗就可以达到300克以上,也就是六七两左右,并且麦鲮最大的个体可达8000克。 值得一提的是,土鲮和麦鲮的进食习惯都非常的相似,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生物,成鱼阶段主要摄食浮游植物、高等植物、有机碎屑以及麦麸、玉米粉、人工饲料等。 而我们从上面的对比来看,土鲮的综合能力不如麦鲮,即使是在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公平竞争,土鲮被麦鲮远超和碾压是迟早的事情,当麦鲮的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留给土鲮的食物自然也就不多了,这个时候土鲮种群的数量便会遭到削减。 若不是珠江流域水域面广泛,食物充沛,同时在雨季上游会有食物顺流而下,珠江流域中的土鲮或许已经因为麦鲮的入侵而“灭绝”。 麦鲮作为一种具备养殖经济的鱼类被引入我国,并且如今在我国南方地区大规模的养殖,可见它们也是具备食用价值和市场需求的,在这种背景下,它们依旧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我们也不可小觑任何一种外来生物,避免它们进一步地危害我国原有的环境和生物。 各位朋友,你们是否见过或者钓过麦鲮呢?如果让你选,你觉得土鲮和麦鲮哪个更好呢? 面对当下的这种局面,你们觉得有什么办法才能控制和减少麦鲮的数量,从而让本土的土鲮鱼恢复发展呢? 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各抒己见。 |
钓友评论
相关文章
- 夏季高温挑战钓鱼难?五处钓点策略大揭秘,让你鱼获满满惊喜不断!
- 鱼群离底识别攻略:4大信号提示,应对有方,连竿钓不停!
- 夏季钓小鱼攻略:高效上鱼,性价比之选,轻松收获渔获成果
- 高温天气钓鱼秘诀:推荐五个钓点,收获翻倍惊喜!
- 垂钓大草鱼秘诀:纯天然饵料探索——果蔬诱鱼心得分享!
- 夏季野钓鲫鱼攻略:揭秘三种高效钓法,私藏技巧大公之于钓鱼迷之间
- 夏季钓鱼宝典:八大神级口诀揭秘,鱼获激增!实操秘诀就在第三条!
- 夏季钓鱼黄金时机揭秘:五种天气鱼儿活跃钓位选择攻略,轻松收获满满
- 夏季实战钓鱼指南:五大时机钓浅水,轻松收获满满鱼获!
- 初夏垂钓草鱼秘籍:揭秘三款实效饵料,简单自制,轻松钓获大草鱼!
- 夏季浅滩钓位宝典:十大黄金钓点揭秘,老钓手私藏技巧,轻松实现鱼获翻倍梦想!
- 斗鱼、麦穗鱼、沙塘鲢……那些童年熟悉的鱼儿,现今是否仍在水域中游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