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哀鸣:三十年间捕捞量骤减近八成,仿效长江禁渔能否新生?
黄河发源于青海,入海于渤海,途经我国九个省份,历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诞生的地方之一,也被誉为“母亲河”。 黄河全长5464公里,仅次于长江,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在全球河流中排名第六! 然而,现在这条伟大的河流,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它不仅水量大幅减少,河中的鱼产也几乎达到了“无鱼”的程度,昔日的母亲河已显“衰老”。 黄河面临的“困境”源于何处?这种局面的转机何在? 过去30年间,黄河曾是渔产丰富之地,现在却跌至谷底! 尽管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但若论流域总水量,它连全国前十都排不进。近年调查表明,黄河的年均自然流量仅有580亿立方米,对于一条长达5464公里的河流来说,这是不称职的,甚至比不上长度仅为577公里的闽江的流量。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黄河当前困境的一个原因,也是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的关键! 据记录,黄河流域虽仅占全国2%的水资源,却负担了7%的化学需氧量和6%的废水。同时,渔业资源大幅减少,鱼类数量急剧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关于渔业,建国初期,黄河沿岸渔民的捕鱼量颇丰,单艘渔船月捕鱼量最高能达到1000斤,而现在几乎无所获。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仅黄河河南段每年就能捕获超过15万公斤的黄河鲤。 在全国渔业产值中,相比30年前,黄河的渔获量现只有当时的20%。最近数据显示,黄河年渔获量仅为6.5万吨,而全国总产量为6500万吨。与此相比,黄河的产量不足总产量的千分之一,形势极为严峻。 黄河的“困局”引起国家的担忧,根本原因何在?对于黄河当前的困局,真正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流沙沉积、污染排放不力、外来物种入侵等,均是影响黄河流域水生生态的障碍。 二战后,各国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和平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高负荷也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化,温室效应日益严重。 黄河流域特别是黄土高原,经常干旱,风沙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最终导致了黄河水质的恶化。 统计数据显示:从1950年至1999年,黄河下游在这50年间淤积了92亿吨泥沙,黄河的某些河段已变成“悬河”。从1982年至1999年,黄河共经历了21次断流,其中1997年的断流时长达到了226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