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鱼保鲜不用冰箱,还能离水三天不死,福建人如何做到这一切?
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各种食材食物都更加容易出现腐败,至于鲜活的鱼儿,如果不及时放入冰箱保鲜,那它们也容易快速变臭。 对于我们钓鱼人来说,想要把钓上岸的鱼安全带回家,那就需要准备一大桶水,并且还需要一直充氧才行,但是古代并没有这些设备,那古人又是如何给鱼“保鲜”的呢? 提到给鱼保鲜的技艺,那就不得不提到福建这个叫做建瓯的地方,因为在当地存着一个古老的技艺“弓鱼术”。 相传这项技艺已经流传近两三百年,至今当地人依旧在使用这种方式给鱼保鲜,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能让鱼离水三天不死,为了探寻这项古老的技艺,《丁点真相》栏目组也曾特意前往建瓯一探究竟。 在初次见识到弓鱼术的时候,可能大家并不能发现它的独特之处,甚至可能会像小编一样抱有怀疑的态度。 这种弓鱼术似乎就是把鱼捆绑弯曲,此时的鱼看起来就像一把被拉弯的弓一样,因此小编初次见到时也感觉像是民间跑江湖的小把戏,但是真正了解之后才发现这其中的奥秘,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建瓯当地民俗研究会会长吴雪浩研究弓鱼技艺多年,在得《丁点真相》栏目组为了解弓鱼不死的真相而来时,吴雪浩说出了他的一些理解:“弓鱼就是把鱼体弯成像一张射箭的弓,技艺比较的简单,但作用却有价值。鱼在弓起来之后,是无法动弹、无法摇摆、无法挣扎的,整体的体能消耗也会降到最低。” 若鱼只是减少自身的消耗就能保持新鲜或者达到惊人的离水三天不死,那岂不是人人都会学会和掌握弓鱼术? 为了弄清其中的原因,小编也是去查阅了许多相关的文献,后面发现水体中的溶氧量其实并不高,大概在5~14ppm(百万分之一)之间,鱼类在这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可见鱼类对氧气的需求量并不算太高,若它们在离开水的情况下,依旧能获得与之接近的氧气,那是不是也就有了存活的可能呢? 据相关资料显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例则高达21%,含氧量是水中的1.5万倍,在如此高的差距下,这也难怪一些鱼类在身体湿润的情况下,便可以在陆地上存活较长的时间。 并且小编还发现,鱼类在水中时会通过张合鱼鳃来实现水的交互,并在这个过程中溶解吸收水体中的氧气。但是鱼离开水之后,鳃盖无法像在水中那样完全展开,鳃丝也会相互粘连在一起,从而导致无法获得氧气。 这些经过弓鱼术处理的鱼类,因为整个鱼身呈弓状,它们的鱼鳃得到了一定的拉扯,鳃盖和鳃丝都处于张开的形态,因此它们便可以依靠身体中的水分帮助自己从空气中获得氧气,这也让它们有了存活的机会。 为了验证福建弓鱼术的真假,《丁点真相》栏目组的记者也是特意购买了一些鲤鱼、鲢鳙来做实验,结果发现经过弓鱼术处理的鱼竟奇迹般地活到了第二天,这也证实了福建弓鱼术的确有效,那他们当地人又是如何完成整个弓鱼过程的呢? 栏目组记者找到建瓯捕鱼队的队长陈晓峰,在记者的现场记录下,陈晓峰在短短的1分钟之内制作了7条“弓鱼”,平均弓好一条鱼的时间只需要10秒。 只见他将一根塑料绳子穿过鱼的下颌穿过,跟着用嘴咬住绳子的一头,并在下颌处打了一个结用于固定鱼头,接着将鱼翻了个身,顺势将它轻轻压弯成弧形,再在鱼尾处拴上死结,这样就制作好一条“弓鱼”了。 并且这些制作好的“弓鱼”并不会马上拿去售卖,而是会放入水中浸泡2~3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鱼把腹中的食物消耗掉,同时尽可能地排污吐诟,据说这样处理后的鱼会更加的鲜美。 并且在浸泡的过程中,这些鱼会吸入充足的水分,在古代运输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能让这些鱼前往更为遥远的地方,并且依旧保持鲜活。 福建弓鱼术作为我国传统技艺中的一种,是古人们智慧的结晶,如今虽然有了更多的保鲜和运输方式,但是在当地依旧有人采用这种方式给鱼保鲜,也希望这项技艺能一直传承下去。 不知道大家是否见过或者听说过这种弓鱼术呢? 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各抒己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