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大坝引领全国,首创专为鱼类设计的“通道”,效果如何?
大坝作为造福国家和人民的重要工程,有观点认为,修建大坝是件好事,它不仅有助于防洪抗灾,还能发挥发电的作用;然而,也有人指出,大坝的建立对河流鱼类产生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对洄游鱼类。大坝的存在挡住了它们的繁衍生存路径。 尽管如此,人类作为地球的统治者,出于国家发展的需求,建设大坝已成为必须的一步。然而,发展的代价是必然的,位于大坝上下游的鱼类遭受了直接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补偿措施,如放流增殖、建立保护计划、主要水域实行禁渔等。 现在,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在更多的建设项目中,开始逐步考虑到自然生态的保护。在建设金沙江大坝时,相关专家已经考虑到这一问题,并在设计中为洄游鱼类设置了生存通道,这座大坝成为国内首个配备鱼道的大坝。 金沙江大坝投入运营后,鱼道的设计被实地验证。通过观察,相关部门发现,“自从投入使用以来,过鱼效果表现良好,监测数据显示,平均每月有3600多条鱼通过。”虽然有网友评论,这样一个大河,每月只有数千条鱼通过,投入与效益不成正比。 但这是第一次尝试鱼道设计,已经极大地鼓舞了设计师的信心。一旦鱼类适应了这种新型鱼道,不久的将来,“鱼跃金沙”的生态场景必将呈现在众人眼前。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设计师们对金沙水电站区域的63种鱼类进行了研究,得出的水域流速数据是每秒0.3至1米。因此,结合河流特性、大坝拦水的影响等因素,在大坝左岸下游设计了三个鱼道入口,以适应大部分鱼类的游泳习性。 “尽量让鱼道的进出口过鱼量接近1比1,以此来验证设计的科学性。”鱼类凭借天生的本能,寻找适宜的流速,在特定区域活动。在方案批准前,研究团队进行了水力学研究,利用水力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流场,寻找最适合鱼类游动的流速。 金沙水电站大坝轴线长度近400米,鱼道如同玉带一般,沿着下游左岸延伸近200米,穿过大坝达到上游近300米处,那里是鱼道的出口。 为了减少对河岸资源的占用,鱼道的设计采取了两端三次折返的方式,尽可能地贴近自然环境,模仿洄游鱼类的游动轨迹,设计出满足鱼类溯游需求的结构。 为了更加贴近自然,同时减少成本,鱼道的设计长度从原计划的1755米优化至1486米,这一变动为业主节约了五分之一的资金。 同时,这条鱼道在设计初期就采用了全面的设计理念,每一个细节都旨在尽可能还原大坝建设前的自然环境,鱼道内每隔3.5米设置了一个竖缝效能隔板,共计380多个,模拟自然河流的流态。 实际上,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渔业部门也投入了巨资。因大坝建设,长江流域的许多稀有鱼种受到了致命的影响。例如,由于葛洲坝的建设,长江白鲟已灭绝,三峡大坝的建设也导致中华鲟、白鳍豚、胭脂鱼等数量急剧减少。 尽管在金沙江再建一座大坝,对鱼类的影响不可避免,但人为的干预和自然条件永远无法相提并论。 但人类的努力从未停止,如仿生建设、增值放流等措施正在同步进行。仅长江流域,在近40年间就放流了800万尾中华鲟,而在长江南京段,今年已投放了7000万尾鲢鱼夏花,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的18万尾。 作为长江主流的金沙江,在2017年金沙水电站截流之际,增殖放流站即承担起了放流任务,每年培育放流各类鱼苗近20万尾。 这次大坝鱼道设计的实施及其现实成效充分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完成现阶段投入使用后,科研人员表示,他们将继续改善和帮助鱼类族群恢复。未来也会在金沙江流域构建更多的鱼类乐园,如多个湿地。虽然很多人对大坝“鱼道”的实用性持怀疑态度,但一切都有其开始。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造成的对鱼类的伤害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的努力也在持续,我们同样重视鱼类的未来。 希望这些补偿措施能够获得鱼类的理解。对于大坝鱼道的设计,你有何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钓友评论
相关文章
- 出现这3种情况,就是提示你该补窝了!
- 冬季野钓5大绝招,掌握其中一半,鱼获很稳妥
- 冬季野钓鲫鱼,时机不当鱼不开口,窝点不对周围没鱼
- 冬季野钓鲫鱼,这样的饵料更受欢迎,大板鲫狂口
- 钓大鱼的六种天然素饵,你用过几种?
- 辽宁大连一河道梭鱼成群,清水被鱼“染成黑”,网友:快下抄网
- 广西男子钓获70斤鲢鳙王,洗澡盆都装不下,网友:为啥不放生?
- 贵州男子钓鱼炫耀,一激动把手机扔水里,网友:放生手机第一次见
- 降温了,浅水没鱼,深水也没鱼!鱼都躲哪里了?大家猜猜
- 江西男子钓上大鲶鱼,嘴里还咬着一条鱤鱼,网友:明显摆拍!
- 东北叫它“老头鱼”,冬季被“冻”在冰中,遇水后还能“活过来”
- 我们叫它过山鲫,一下雨就“翻山越岭”,网友:鱼离开水怎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