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泰“鱼群”疯狂跳跃,引发网友猜想,当地紧急出面回应
近期各地天气炎热,连水里的鱼开始忍受不了,纷纷跃出水面想要畅快地呼吸一下,这一行为可能引发“羊群效应”,一条鱼跳出水面之后,其它鱼纷纷跟进,一时间水面出现“千鱼跳跃”的场面,也不算罕见。 不过,6月20日晚上7点左右,在山东新泰谷里大桥附近一处水面突然出现大量鱼群跃出水面的事情,竟然冲上了热搜榜,甚至一度引发网友猜测,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地震”前夕的征兆。 鱼群跃出水面,就能和“地震”联系到一起,这件事引起当地相关部门重视。新泰应急管理局在接到网友们的反馈之后,快速出面进行调查,并紧急回应了网友们的“猜测”。 应急管理处称:目前新泰市辖区内暂未监测到地震异常信息,震情监视数据无异常;该断面水质符合标准。近期新泰市天气比较闷热,河道水中含氧量较低,可能是造成鱼群跃出水面的主要原因。 这一回应,无疑是打破了各种毫无根据的“猜测”,也解释了鱼群跃出水面的原因:气温过高导致水体缺氧。 这两天新泰的气温达到了35度以上,是引发鱼群集体跳跃的主要原因。事实上,除了高温天气外,还有一些别的因素也会导致鱼群跳跃。比如: 水质突变:当水质发生明显变化,例如温度分层、水流量剧增等,鱼类会产生应激性的“躁动”,从而跳出水面。例如,大雨、泄洪或加水导致水流量剧增时,鱼类可能对新水产生亲近感,表现出跃出水面的行为。这种现象在一些出入水口较为常见,比如一些大坝附近,经常出现鱼群跳跃的现象。 外界惊扰:鱼群受到外界干扰时,会产生应激反应。比如游艇、船只、天气变化(如雷雨),或者遇到凶猛的掠食性鱼类捕食,都可能引发鱼类跳跃行为。 鱼群之间也会传递信息,当一条鱼受到惊扰时,它们就会释放一种“警戒物质”,来通知它的伙伴,这也是我们经常能看到鱼群接二连三跃出水面的原因。这一点相信在农村生活过的小伙伴十分清楚,小时候我们到鱼塘里洗澡,有时候不小心碰到一条鱼之后,它会因为受惊跳出水面,然后引起连锁反应,其他的鱼也会跟着往上跳,场面十分壮观。 这些现象和“地震”之类的猜测并无确切的关联。 事实上,关于鱼群集体跳跃的现象并不鲜见,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类似事件。比如:2023年8月,云南滇池海埂西码头出现鱼群跳跃现象,专家解释称这是白鲢因为对水流刺激敏感,当时滇池草海入湖水量大增,造成鲢鱼不适应因而跳出水面。 对于这种常见的鱼类跳跃现象,不少网友还是习惯性地将其和“地震”关联。其实这也不怪大家胡思乱想,因为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关于地震的儿歌,里面有“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的说法,所以遇到这种现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地震。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大家的预警意识相当高。因为“地震”这种事情,谁也不好说太准,而且鱼群跃出水面的现象可能与地震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确切的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与实验验证。 熟悉原理的人都知道,地震是由地球内部地壳运动触发的自然现象,伴随着能量的巨大释放和地表的震动。在地震即将发生的前夕,地壳的微小变形会释放出细微的振动,这些振动能够传播至广阔的水域之中。这些微妙的振动可能被水域中的鱼类所感知,导致它们感到不安与恐慌,从而触发鱼群跃出水面的行为。 虽然上面这种说法看上去有一定道理,但大多数情况下鱼群跳跃通常是由水体扰动、周围环境变化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与地震无关,大家也别以谣传谣了。 摘自: www.de62.com |
钓友评论
相关文章
- 安徽男子钓上破棉袄正想发怒,却从里面掏出11条鳜鱼,狗屎运?
- 泰国男子钓到“嘟嘴”鱼,嘴巴像做了“丰唇手术”,它经历了什么
- 如何才能学会诱鱼?学习诱鱼的4个步骤
- 冬天野钓鲫鱼时选钓点的参考方法
- 黑龙江男子砸冰抓鱼,冰面涌出无数小鱼,男方网友:太羡慕了
- 广东一男子,在坚硬土块中发现“鳖爪”,没想到竟抓到几只老鳖
- 170青鱼皇现身韩江,放在水箱好像大肥猪!网友:成精了,快放生
- 广西女子多日无鱼上钩,用“龙”钓鱼困境!网友:钓鲲?
- 放回去就是“祸害”?山东女子捕获“百岁鳖王”,思虑后给放了!
- 隔夜窝“4打4不打”,学会后轻松拿河冠!
- 为何钓鱼老是提竿跑鱼?老钓友讲其中四个原因
- 寒冬野钓鲫鱼,自制几个窝料配方,提升发窝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