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效果太好?成群大鱼把水染黑,网友担心会适得其反?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也从侧面说明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危机,不得不通过人为干预,好给予整个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和机会。 不过在长江十年禁渔实施4年之后,长江中便出现了大鱼成群的景象,甚至个别地区已经出现鱼把江水染黑的情况,伴随着大鱼成群的情况,以鱤鱼为代表的掠食性鱼类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成长,其中上百斤的鱤鱼更是频频现身,从曾经的难以见到变成了寻常可见。 面对长江流域如今的局面,无数网友也不禁担心长江十年禁渔效果太好,会不会适得其反?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同胞们自古便依托着长江而生存,长江作为我们中华儿女的母亲河,一直以来都是慷慨无私地在自我奉献,然而我们却在无度索取,早年过度的人为捕捞使得长江中的鱼类数据积极下降,同时无数物种面临灭绝的危机,因此保护长江,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刻不容缓。 好在长江十年禁渔的实施,长江流域的整体生态通过自我的调节恢复,整个长江淡水生态也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恢复,一些曾经快要灭绝的鱼类也恢复到了一定的种群数量,至于常见的鲤鱼草鱼青鱼等,一个个更是身圆体胖,长度达到1米以上的大鱼也变得寻常可见。 按理说,长江流域淡水生态圈重焕新生,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难道水里的鱼太多也不行吗?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物极必反”,绝大部分的鱼类虽然都只能生活在水中,并且我们国家的这些鱼类都比较温顺,具备攻击性的鱼类相对较少,那它们能翻起什么样的浪花呢? 不知道各位朋友是否知晓贵州草海,作为贵州境内的一处旅游景点,早期因为当地的过度开发导致草海中的鱼类数量岌岌可危,后面经人工干预保护之后,草海中鱼类的数量也是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从鱼群凋零快速地达到了“泛滥成灾”。 当地部门从2014年开始着手保护,2018年实施禁捕禁养,2019年时的草海中便能发现大量的鱼群,但是到了2020年,草海中的植物却在快速消失,到了2021年,草海中的水生植物仅剩下10%的占比。 后面经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实地测量后才发现,此时草海中鱼类的种类已达15种,并且数量已达到1.2亿尾,这已经大大超出了草海的承载能力,原本想要保护草海,谁知适得其反造就了这样的“悲剧”,这也难怪众多网友会为长江流域的情况感到担忧。 不过贵州草海属于一个大型湖泊,它能承载的鱼类数量是有限的,而长江流却处于流通状态,不管是水域面积还是鱼类的种类都是草海所不能及的,因此草海的“悲剧”在很大的概率下并不会在长江流域身上发生。 同时长江流域中的鱼类种类繁多,整个鱼类生态链完整且完善,在相互制衡之下自然也能避免“崩盘”的情况出现,不过在这里有一个问题也得到了诸多网友的关注,那就是长江禁渔之前鱤鱼并不常见,但是禁渔之后上百斤的鱤鱼也变的寻常可见,它们会不会把其他鱼给吃光了?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也不必太过担心,因为整个长江流域的淡水生态链是完整且完善的,鱤鱼也属于整个生态链中的成员,它们的种群数量等是无法脱离这个生态链的,这就好比草原上的狼、野兔和草料,它们组成了一个简单的食物生态链,若其中一方过得不如意,那势必将会影响到其他两方。 同理,鱤鱼想要一家独大是不现实的,毕竟它们想要生存也需要有食物才行,因此大家不必为此担心。 各位朋友,关于“长江禁渔效果太好?大鱼成群把水染黑,百斤鱤鱼寻常可见,网友担心:会不会适得其反?”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呢? 在长江十年禁渔期满之后,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各抒己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