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早上鱼口最好吗?其实鱼的开口时间与水质关系很大
前几天有人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一天之中哪个时间段是上鱼高峰?当时我几乎就要脱口而出:当然是早上的鱼口好,但话还没来得及说出来,一些复杂的因素就涌进思绪。谁说早上一定鱼口好?有的地方分明中午前鱼才开口。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鱼的开口时间各异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了一座小水库。我第一次去这座水库是跟朋友一起去夜钓,到达水库的时间是下午4点。按说夜钓,4点钟就到,真的早了。 但凡有意区分昼钓和夜钓的水库,基本都以早6点和晚6点来划分。水库老板显然觉得我来得早了,收钓鱼费的时候犹豫了一下,但他没把不满的情绪表达出来。 大家心照不宣,下次注意吧。 到了水边,我看到了一些钓友。96KaiFa源码水边相遇打招呼无非是有口没口,钓得如何之类的话,简短交流后,有人好奇地问我:夜钓啊?我说是的。 结果人家一句话把我的全部希望之火都给浇灭了:晚上不咬钩,我们全是当地人,钓鱼都是上午9点以后来,这破地方的鱼都是中午以后才咬钩,天一黑就完。 这可咋办?来都来了,况且钓鱼费都交了,还能回去不成? 钓吧! 我选了个地方开始伸竿,用面饵高频率狠抽。 用面饵钓鲫鱼,这招管用,我用这招曾在无数个鱼口不好的地方取得过不错的成绩。 果然,二十多分钟后,二三两重的鲫鱼稀稀拉拉开始上钩了。此时别人也在上鱼,频率比我略高。毕竟人家来得早,做窝比我早,这是正常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太阳落至半山腰了,几乎就在同时,鱼口一下子来了个急刹车。白天钓鱼的钓友纷纷收拾装备,打道回府了。 其实,我最期待的是天黑后,我特别痴迷于观察和捕捉电子标那种稳稳地上升或者下降信号。 天黑后,我换饵的频率不降反升。没了小杂鱼的干扰,我可以放手一搏了。 搏着搏着,我就感到不对劲了,眼看10点钟了,怎么一口没有呢?按照以往惯例,我如此高频率换饵应该已经打出连口了。 是不是因为面饵不灵?想到这里,我试探性地改双钩面饵为一枚鱼钩挂蚯蚓,一枚鱼钩依旧挂面饵,结果两个小时过去,浮标依旧一动不动。 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因为蚯蚓这种鱼饵即使在夏夜使用也很“危险”,它肯定会吸引小鱼、河虾过来啄食,因此浮标绝对不会一动不动。 更邪门的是,我的朋友拉饵施钓起初也没口,后来浮标越调越灵,最后离底直至钓半水,终于看到了轻微的动作,虽然空竿的时候居多,但是偶尔也中鱼,都是那种豆角大小的岛子,一个小时钓了不到十条。 面对此情此景,我依旧坚持钓底,试图和鲫鱼有个亲密接触,但是直到后半夜,我也没有钓到,我朋友那边的小岛子也渐渐停口了,连轻微的标相都消失了。 根据氧和鱼的活性之间的关系,水越肥,鱼的开口时段就越晚,而且水越肥越不适合夜钓 咬牙坚持了一夜,天终于亮了。天亮后是我最专注的时刻,这个时间段是钓鱼的黄金时间。可是天亮后,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水面现象:整个水库都被一层白色的水泡覆盖,看上去很粘稠,像是有人故意在水面上撒了一层鹅毛一样。 我这才意识到,这里的水肥得要命。 日上三竿时,我们准备收拾装备走人。恰巧水库老板的老父亲遛弯过来。我总觉得水库哪里不对劲,于是询问老爷子:水咋这么肥呢? 老爷子告诉我,为了养白鲢,附近几个大的养牛场的牛粪都被水库包下了,水库里每星期都扔进去海量牛粪。 敢情我在粪坑里钓了一宿。 老爷子还告诉我,想钓鱼的话,需要等到中午前后,水库里的大鲫鱼太多了,中午来交个半费,一下午能钓个十斤二十斤。 虽然因为水质的问题,我对这里的鲫鱼已经失去兴趣,但是我对它们为啥只在下午咬钩非常感兴趣。 事后,我做了详细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水肥意味着水中的微生植物也多,有阳光时光合作用也就强烈,这些水生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氧,大量的氧会直接增强鱼的活性,鱼便爱咬钩。 但是,水体中的氧不是在太阳出现后立马就会升高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要等到阳光足够强,光合作用很激烈的时候,水中的溶解氧才能逐渐恢复到满足鱼类生存需要的量,鱼类这才开始慢慢地活跃起来,才开始有鱼口。 随着光合作用的加强、氧含量的增加,鱼口会越来越强。直至傍晚,太阳下山,光合作用转入低迷,水体中的氧在各种鱼类的消耗下开始迅速降低,鱼类又停止活动了。 随着夜幕降临,水生物开始大量死亡,它们的死亡和腐败必定会消耗大量的氧,牛粪的腐败则消耗着更多的氧,并产生沼气等气体。 于是,水体中的氧越来越少,鱼的活性越来越低。直至第二天清晨,水中的氧含量降到最低。天亮后,太阳升起,光合作用再度开启,氧含量缓慢提升,周而复始。 所以,这里的鱼要到中午前后才开口。 我认为这就是开口晚的原因。 大多数水库的鱼口情况都是清晨最好,傍晚次之 为了验证这个分析,我特地挑选了一个强对流天气的夜晚再次去钓鱼。当晚连风带雨还伴有雷暴,可谓是惊心动魄。 但是,这一夜鲫鱼好似疯了一般,起先我用两把竿子,后来用一把竿子都忙不过来,浮标立稳后一分钟之内肯定有鱼上钩,几乎看不到假口,都是浮标升起很高的标准鲫鱼口。 那一夜,我有40斤的收获。 为什么雨夜鲫鱼如此活跃?我分析是因为天降暴雨,含有近乎饱和的氧分的雨水给水库注入大量氧分,加之大风产生的风浪使水体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变大,以及大风所带来的压力,这些因素导致水中的氧含量激增,于是鱼的活性空前高涨,进而促成了我的这次大丰收。 这次丰收也验证了我的推断——肥水中氧的含量变化影响着鱼的活性以及鱼开口的时间段。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从氧和鱼的活性之间的关系考量的话,水越肥,鱼的开口时段就越晚,而且水越肥越不适合夜钓。 但是,这种极端的情况毕竟少见,毕竟这么肥的水域属于个别。 这个极端的个例说明,鱼开口的早晚是和水质有关,但不是所有水域的水质都这么肥,也不是所有水域的鱼的密度都这么高。因此,大多数水域中的鱼的开口时间也就会提前。 我们常去的那些人为干预较少的水库,鱼开口的高峰按照大概规律来说还是在早上,天亮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会有一个高峰,这个高峰是一天当中最强烈的。 从氧含量的影响来说,天亮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逐渐活跃起来,带来的后果就是氧含量增加,于是,鱼口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达到高潮。 其次是傍晚。为什么鱼口的小高潮出现在傍晚时段而非日照最强烈的中午呢?按上文的道理,从含氧量的角度来说,中午日照最强,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最剧烈,这个时间段水体氧含量也应该最高,鱼没有不开口的道理,可是为什么“神仙难钓午时鱼”呢?原因很简单。 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鱼的食物是那些水生物。中午时段光合作用最剧烈,也就意味着水生物的数量达到了一天中的峰值,此时鱼可以在水中大快朵颐,干吗要去搭理你的钓饵呢? 况且在日照最充足的中午时段,水的表层光合作用最剧烈,氧含量也最高,但水体下层并不高(假如有风,在风力作用下水下形成对流,情况则不一样)。 到了傍晚,日照减弱,日照减弱意味着水生物数量的下降,但鱼的消化功能一刻都没停止,于是鱼就会产生饥饿感,因此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天当中的第二个鱼口小高峰。 至于很瘦很瘦的瘦水,鱼的开口时间几乎不受限。水瘦意味着水生物少,这也就意味着鱼的食物少,因此鱼在什么时间段发现食物就在什么时间段吃。 只有遇到特别恶劣的天气,水中的溶氧大幅降低,鱼的活性受到严重干扰,它们才可能出现拒食的现象。 以上的情况说明,钓鱼的最佳窗口时间段的早与晚跟水质有关,根源在于溶氧量左右着鱼的活性。如果让我根据大多数水库的情况给出一个上鱼时间段的话,当然是清晨最好,傍晚次之。 瘦水中的鱼,食物相对匮乏,因此开口时间旺往往不受限,什么时间段发现食物就在什么时间段吃 抛开水质对鱼的开口时间段的影响,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也左右着鱼开口的时间,比如气象条件的影响就是不可预知的。 还有之前说的“神仙难钓午时鱼”,中午真的那么难钓鱼?我不承认,不信的话可以去水温更高、日照更充分的浅滩试试,越浅越好,但切记,要钓远处。钓过之后你就会发现,换个钓位,即便不上鱼的时间段也有口。所以,上鱼的时间段有的时候跟钓位也有关系。 气象条件和钓位的远近也影响着鱼开口的时间 |
- 上一篇
浮漂有动作后,要在什么时间提竿呢
所以吃饵后会抬头调整身体平衡,发现浮漂上抬就要立即提竿,在浮漂下沉后再提竿。只要发现浮漂有动作就要迅速提竿,早提竿更加容易中鱼;钓大鱼就要等到将饵料吞入口中再提竿,饵料对提竿的影响使用荤饵钓还是素饵钓,从鱼碰到饵料到吞入口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就要考虑饵料的软硬程度对于提竿的影响。如果是用硬饵钓流水、深水和刮风天提竿就要晚一些;使用颗粒类的饵料如玉米、小麦等提竿也要晚一些。
- 下一篇
有漂相却总不中鱼,庆幸老司机指导有方
但关于中鱼率不是很高的原因以及它的解决方案还是有所了解”希望能够帮助到遇到这种鱼情而不知如何解决的新钓手,同时它入水后的状态也不能被忽视。很有可能是饵料雾化太好而引起的杂鱼闹钩或者是乱窝。所以就容易出现鱼不能吃进去鱼饵,在这种情况下提竿当然不会中鱼了,控制好雾化来减少杂鱼闹钩的情况:2、鱼钩选择不合理虽然中鱼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鱼钩偏大。导致鱼不能完全把钩饵吃吞进去,
钓友评论
相关文章
- 冬季天冷钓鱼,如何突破低温鱼口不好的难题?
- “国家级”钓鱼饵料秘方公开了,建议钓友们收藏备用!
- 冬天只能钓鲫鱼?冬季用这款自制酒米钓鱼,也能连竿不断
- 钓鱼队伍中的四种另类钓友,你遇到过几种?
- 冬钓没有开口的鱼?这几种鱼冬天依然觅食,依然容易垂钓
- 雪中和雪后钓鱼,钓友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 一顶钓鱼帽 198 元,是商业炒作?是想钱想疯了?还是物有所值?
- 天冷钓鱼难度增大,这样调整饵料,这样开饵,渔获不比平时差
- 冬季野钓如何打窝聚鱼?窝点有鱼不咬钩,如何解决?
- 怎么辨别一个钓鱼的人是不是老手?通过这四个特征一看便知!
- 数九寒天去钓鱼,别总盯着鲫鱼,这些鱼种也可钓!
- 化绍新正式回应钓鱼人小惠离职原因,言语中颇有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