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过程中如何降低断线的几率分析
一般而言,手竿野钓,主要用于钓鲫鱼等小型鱼类,兼钓3千克以下的大鱼,超过此重量,断线就没商量了。如果钓线(含子线)粗大结实,不断,那或许断的就是钓竿了。比赛用竿一般不轻易断,因为它是有针对性的用竿,钓对象鱼用鲫竿,钓混养用鲤竿、战斗竿或几H的极硬竿,鱼再大,不过是主线切了。但是野外水域垂钓会碰上多大的鱼,并没有预见性,因此中大鱼后断线跑鱼是常事,是休闲钓不可避免的一大憾事。然而,当钓上几千克重的大物后,线不是断在比主线小近一倍的子线上,不是断在8字环处,也不是断在竿尖软鞭梢与主线的连接处,而是断在固定浮漂座的上下4粒太空豆之间,不仅断线跑鱼,甚至连浮漂也搭上了,让人困惑。 在正常情况下,中大鱼后大多数断线跑鱼是在小于主线0.7倍左右的子线处(如主线1.5号,子线0.8~1号)。道理很简单:不同线径所能承受的拉力值不同,线径越粗,拉力值越大,越结实;反之,线径越细,拉力值越小,越容易断。由此推理,首先断的应该是子线,如果断的是主线,并非子线,只有两种可能:1.主线使用时间过长,严重老化;2.线体受损变形,拉力值减小。退一步说,即使是主线断,也应该是断在8字环或软鞭梢处。因为,这两处打了结.而打结处的抗拉强度变小了。但事实是,切钱是在紧锁漂座的太空豆处,其他处却安然无恙,怎么解释? 这是因为,8字环和软鞭梢打的结均在竿尖和子线两个反作用力的起始点,当两个反作用力做工(形成拔河式的对拉)时,力是往下传的,加之紧邻8字环的泄力环的启动和竿尖的弯曲,会对两末端打结处形成一定的缓冲(泄力),所以不会对主线构成太大的威胁。笔者曾在一段30厘米长的2号鱼线的两个末端处各打一个结,再在线的中间打一个结,然后卯足劲猛忳,线从中间打结处折了,两个末端的结无伤大体,连续做三次实验,结果都一样。而紧锁漂座的4粒太空豆(越小的太空豆勒线越紧)就像打了一个大死结,形成对作用力传递的阻截。 当两个反作用力做功时,两个作用力传至4粒太空豆处,力的传导受阻隔,于是两个反作用力的拉力点便集中在太空豆处,随着两个作用力的不断做功,夹在太空豆中间的线拉伸变形加重,其抗拉强度陡降至不及8字环、软鞭梢和子线,线就从固定漂座的地方断了。 这一非常规的断线,并非个案,我就曾遇到过,相信久经沙场的钓者有此经历的人不会太少,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罢了,故而不知成因。就连2009“碧波杯”冠军得主龚平,在第一场钓混养时,1号的主线中大鱼后被切,也是在漂座处,浮漂也伴随鱼儿去了。 造成主线被切,跑鱼又折漂的成因大致有三种: 1.野钓水域水底的岩石、残留的树桩(枝)、垃圾等导致的挂底,无奈之下缩竿强拉后,子线断了。当失而复得的主线重新换上同样长短的子线后抛钩,发现钓目涨了1~2目,这便是主线受到强力的拉拽后形成的延伸性所至(线的品质越差,其延伸性越大),下次再挂底,丢的仍会是子线。如果重复挂底多次,主线形成严重的拉伸变形,线径变瘪变细,其拉力值大打折扣,那么断的必然是主线了。 |
- 上一篇
钓大鱼正确的提竿时机详解
所谓钓鱼就是喂鱼,就是挖空心思让鱼来吃钓饵。以鲫鲤为例:其上颌弧度较大,下颌较直,且上颌长于下颌,在开、合过程中活动幅度较大,再加总是上唇先行伸缩,所以被鱼钩击中的机率较大,即所谓的正口,这是其口器结构决定的。对这一点我们一定很清楚,重要的是其吃食过程在漂相上的表现,决定了我们是否适时采取行动。读懂了漂相,也就读懂了鱼的吃相。其实鱼并不是吃食,而是
- 下一篇
新手需要了解的常用钓鱼术语
是一种把诱鱼动作同抛竿后压线拉漂送漂定位动作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钓底时使用的主动诱鱼方法。是一种钓底时鱼不吃饵,起到诱鱼吃饵的方法。抛竿饵到位后轻轻拉动浮漂,每次抛竿让饵落在窝子的前方10厘米左右。往往当饵从窝子中拖出后鱼会吃食。使进窝的鱼能轻松发现钓饵。鱼唇被逐渐撕破也会造成中层跑鱼。不准用其他方法抛饵打窝。另一钩上的饵料被抬竿时抖落在水的上层,钩子只钓到鱼唇边缘,
网友评论
相关文章
- 正钓出鱼好的“黄金”钓位,为何“偷驴”时屡屡沉寂如谜?
- 钓鱼钓早口,早口却“爽约”!这3种凌晨,邓刚见了都摇头!
- 浮漂的形状不同,适应的鱼情也不同;材质不一样,钓的鱼也不一样
- 钓鱼圈诡异“铁律”:独自出钓渔获颇丰,结伴而行反而不尽人意!
- 如何钓到更多更大的鲤鱼?用这些食物做饵料、窝料,一钓一个准
- 钓鱼不知道钓灵还是钓钝?试试调三钓三,灵钝可控
- 钓技升级了婚姻降级了!那些为钓鱼放弃“交配权”的哥们!
- 阴天鲫鱼集体玩消失?三招让它们排队咬钩!
- 钓鱼时浮漂有动作不中鱼,无动作却中鱼,原来是这些问题没解决
- 为什么说“铧尖”是钓鱼的好钓位,而不是真正的“鱼道”?
- 鱼群躁动!很多钓友打窝都错了,野钓终极真相竟是“立体窝”
- 跑铅钓法有两种,鱼口不好,使用哪种钓法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