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不吃饵的原因详细分析说明
钓友们在平时钓鱼时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旁边的钓友都上鱼就是自己不上鱼,遇到此种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天气原因,但是别人都上鱼的话,天气的原因就排除了。二是钓位的原因,如果在一个地方不上鱼换了几个钓位以后也不上鱼,钓位的原因可以排除了。第三个就是鱼饵的问题了,鱼为什么不吃你的饵料呢?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鱼不吃饵的原因。 一、荤饵太臃肿、阻塞在钩弯:荤饵在钩上显得臃肿,是钓者在选用无脊椎软体动物或禽兽内脏等肉食性钓饵时,其饵体过大所致。为了避免这种事故发生,一是不管用虫饵还是其他肉食类块状饵,都不宜偏大,大了自会臃肿阻钩;二是在穿钩时,以虫饵为例,不能从头至尾将全躯体穿通,这样,即使虫子并不太大,一般都易堵住钩门。正确的穿法是从虫子腰部的三分之二处进针,再将钩尖提往虫饵头部上端,且呈似露非露状态。其他肉,脏荤饵,也应切成虫类太小合适的条块状,用同样的穿钩法穿钩可有效避免阻钩现象的存在和产生。 二、面饵质太硬、没有露钩尖:初学者最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是不在乎饵质的软硬和上钩时捏的颗状大小,特别是钓大鱼,总认为:既然是“死守”,饵性就该硬一点,捏上钩的饵丸就该大一点,正因这“一硬”、“一大”的臃肿而阻塞了钩门,造成钓者提竿时不能进钩中鱼,则又表现为“一顿”或“遛之即脱”而与使用荤饵太过臃肿的一样感觉的反映。所以,钓者在自制和使用面食性素饵时,一定要注重饵质的黏性和软硬适度,只要捏得上钩,抛竿不散,尤其钓静水,宁肯“软三分”,不可“硬一度”上钩的饵丸,要宁肯“小于米”,不可“大于豆(豌豆)。 三、粉饵太松散、落水即化完:若是静水池的竞技钓场,在鱼头密集的情况下,即使钓饵黏性不强而比较松散,但只要捏得上钩,落水能保持2~3分钟不完全雾化散脱,就有鱼儿咬钩,则更能发挥粉饵中鱼敏捷快速,且不“以钓代喂”和“越钓越发(窝)”的优势。反之,要是在缓流的自然水域或鱼儿特别稀少及少吃少动的隆冬,如果钓饵用竞技钓场的雾化时间来考虑合成,多会是还没等它到来之前早就“脱饵空钩”,极难碰上“鱼来饵在(钩)”这等巧事、好事。所以钓者使用粉状的饵,虽不存在前两种因饵体阻塞钩门而造成难以中鱼和容易脱钩跑鱼的现象,但对不同水域,不同钓场,使用不同黏性和松散程度的饵质把握不好,也会因饵造成“空钩等无鱼”和“有鱼见空钩”这种时间影响效益的损失。为减少和避免以上事故,使用松散型雾化饵时,除一般只适宜静水水域外,还必须做到黏性适度,轻落勤上,才能发挥好雾化粉饵钓“快鱼”的实际作用。 (www.De62.com) |
- 上一篇
钓大鱼正确的提竿时机详解
所谓钓鱼就是喂鱼,就是挖空心思让鱼来吃钓饵。以鲫鲤为例:其上颌弧度较大,下颌较直,且上颌长于下颌,在开、合过程中活动幅度较大,再加总是上唇先行伸缩,所以被鱼钩击中的机率较大,即所谓的正口,这是其口器结构决定的。对这一点我们一定很清楚,重要的是其吃食过程在漂相上的表现,决定了我们是否适时采取行动。读懂了漂相,也就读懂了鱼的吃相。其实鱼并不是吃食,而是
- 下一篇
新手需要了解的常用钓鱼术语
是一种把诱鱼动作同抛竿后压线拉漂送漂定位动作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钓底时使用的主动诱鱼方法。是一种钓底时鱼不吃饵,起到诱鱼吃饵的方法。抛竿饵到位后轻轻拉动浮漂,每次抛竿让饵落在窝子的前方10厘米左右。往往当饵从窝子中拖出后鱼会吃食。使进窝的鱼能轻松发现钓饵。鱼唇被逐渐撕破也会造成中层跑鱼。不准用其他方法抛饵打窝。另一钩上的饵料被抬竿时抖落在水的上层,钩子只钓到鱼唇边缘,
钓友评论
相关文章
- 冬季天冷钓鱼,如何突破低温鱼口不好的难题?
- “国家级”钓鱼饵料秘方公开了,建议钓友们收藏备用!
- 冬天只能钓鲫鱼?冬季用这款自制酒米钓鱼,也能连竿不断
- 钓鱼队伍中的四种另类钓友,你遇到过几种?
- 冬钓没有开口的鱼?这几种鱼冬天依然觅食,依然容易垂钓
- 雪中和雪后钓鱼,钓友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 一顶钓鱼帽 198 元,是商业炒作?是想钱想疯了?还是物有所值?
- 天冷钓鱼难度增大,这样调整饵料,这样开饵,渔获不比平时差
- 冬季野钓如何打窝聚鱼?窝点有鱼不咬钩,如何解决?
- 怎么辨别一个钓鱼的人是不是老手?通过这四个特征一看便知!
- 数九寒天去钓鱼,别总盯着鲫鱼,这些鱼种也可钓!
- 化绍新正式回应钓鱼人小惠离职原因,言语中颇有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