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野钓和台钓需要讲究线钩饵合理搭配
钩、线和线组是由钓饵和钓法派生出来的。如传统钓用自然饵,按饵形选择鱼钩,线组一线到钩,坠钩平底,在不分鱼种什么鱼都钓的时候,为保险起见,脑线再细也以耐得住冲击为前提,所以不会太细。 另外钓前先打窝,诱饵沉底,由鱼星和鱼口推测咬钩的是什么鱼、大鱼还是小鱼,形成钓大鱼放一口,提竿慢一拍的操作特色。同时从鱼情出发,关注钩、饵、线组和钓竿的配合,以巧补拙,钓大鱼用弹性足的中硬调钓竿,可以减缓钩、线承重。“台钓”用诱钓合一的商品饵,用搓饵统一钓饵形状,但除了钓钝有两钩中鱼,一般都是一钩中鱼后另一钩上的钓饵就脱落了,如此一来钓饵就成为诱饵的补充。 以搓饵钓底中鱼率30%,饵黄豆大小,1小时用饵50克计算,约有30~40克钓饵因化散而成为诱饵。“台钓”的诱钓结合即由此而来,是由钓饵状态决定的。鱼饵兑水后略作搅拌,在饵尚未吸足水分,即处于持钩性较差的生饵状态时续搓大饵抛钩,钩触底即提,8~10竿后窝就成了。之后一方面是让饵吸足水分,一方面继续搅拌后得到松黏适度、具有一定持钩性的熟饵。 据此有生饵主诱、熟饵主钓、诱钓兼顾,熟饵的特点是持钩性和溶散性统一,具有溶散慢,持钩强的特点,但不能避免提竿脱落,所以不管中不中鱼,提竿就是补窝。 传统钓鱼有一个特殊现象:西南风2级、日温差不足7cC的夏天,中午前后水底溶氧低,造成底钓无口,即使仍有一部分鱼沉底也是只食诱饵不咬钩,可是换成轻坠细线小钩,同样的钓饵鱼就咬钩了。 其实鱼不是不咬钩,而是溶氧低导致了鱼口变轻。传统钓多坠钩沉底,钓钝,然而浮漂不反应鱼讯并不都是鱼不咬钩,而是钩大、饵重导致吸饵挡口,以及线粗,坠重,浮漂大了不反应轻口。此时换轻坠细线小钩,饵小了、轻了,就可能吸进嘴了。 另外传统钓多用自然饵,于是与轻坠细线小钩配合,钓饵用蛆、米蛀虫和米饭粒就成了克鱼制胜的法宝。“台钓”遇到这种情况则要复杂得多,虽然换钩、换线组简单,就是浮漂也可以调整,但牵涉到钓灵、钓钝,快刺慢提以及钓竿的软硬就不统一了。 如果是以鲤鱼为主钓混养鱼,则有搓小饵钓灵慢一拍,不见黑漂不提竿;搓大饵则钓钝慢半拍,下挫不提抬漂提。然而灵和钝怎么认识,却因钩、线和线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如钓鲤鱼用伊势尼、千又,搓丸形或长卵形饵,钩距2~2.5个钩高,在一颗饵压2目时调4钓2是不灵不钝,此时下钩躺底,上钩轻触底,不管抬漂还是下挫,钓生口鱼沉浮1目就能中鱼。 将钩距放宽到3个钩高,则上下1目的中鱼率下降20%,必须以上下1.5~2目为准才有较高的中鱼率。可是钓伤了嘴的回锅鱼就不能这样了,此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浮漂大起大落,提竿不中鱼;一种是鱼讯轻、短促,起伏1/4~1/3目,钩到位就有动作却提竿不中鱼。这时候可以改变线组,办法有三: 1.鱼小换小钩细线,缩短钩距搓小饵,两钩相差1N1.5个钩高,主抓上下半目的小动作; 2.鱼大扩大钩距,搓大饵,两钩一拖一触,钩距3.5~5个钩高,抓下挫2目或抬漂3目; 3.鱼不大不小,鲫鱼100—250克,鲤鱼500克上下,则延长子线,拉大饵调3目钓3目一线。然而钓快鱼之后,即使鱼长时间不咬钩,竞技钓鱼也很少钓钝,线组设置充其量就是下钩重量完全被水底承接,而上饵的重量至少有三成被浮漂牵引着。 于是形成这样一种情况——调4钓2,两钩相距2个钩高,搓饵钓底漂尖下挫半目提竿无鱼,上浮1目不保证每竿中鱼,必须慢半拍,到下挫1~1.5目或抬漂2目才有较高的中鱼率。然而调整一下线组,改用细子线,并延长到60~70厘米对折,钩距缩短为一个钩高情况就变了,无论下挫、抬漂,抓半目就能中鱼。如果不中鱼则放半拍,动作幅度就会放大。 休闲钓鱼以钓慢鱼居多,为兼顾不同鱼种和大小通吃起见,钩用伊势尼或千又,这是因为它钩条粗、自重大,搓饵钓底呈一拖一触或一卧一立之势。竞技以钓快鱼为主,不管钓底、打浮、钓行程都用袖或关东,这是因为它既能搓又能拉。 然而同样钓底,钩门宽,钩尖作鹰喙式微微内抠的伊势尼、千又可以慢一拍,放过第一信号到鱼咬实了再提竿,可是袖或关东却不能慢,都是第一信号就提竿,这又是为什么呢?首先,钩高或钩宽相同,伊势尼、千又因钩条粗而自重大。如果搓同样大小的饵,则同是调4钓2,伊势尼、千又就可能下钩躺底,上钩重量完全被水底承接;换袖或关东,钩的自重小,在浮漂牵引下则有下钩触底,上钩轻触底或离底。所以调4钓2不都是不灵不钝,漂小、钩重、饵大、钩距短就是钓钝;反之漂大、钩轻、饵小、钩距长就是显得灵了。 其次,浮漂造型不同对钓灵钓钝也会产生影响,上粗下细的中长身流线型浮漂上浮快、下挫慢,反应小信号的能力不足,适合搓饵钓不灵不钝;瘦身直筒型浮漂稳定性强,并有上浮慢、下挫快的特点,会放大下挫信号,适合钓钝,钓吸入深的鲤鱼和冬钓鲫鱼;两端尖、中间鼓的橄榄型浮漂灵敏性高,但不稳定,不管上浮还是下挫信号都比较大,适合钓离底接钩的轻口鱼。 另外,竞技钓鱼变招多,由生口钓到猾口,从钓底到打浮不仅需要钩和浮标的配合,还要满足钓饵状态的变化,即时而用搓时而用拉,随鱼情和鱼口而要求钩、线、线组和浮漂都能顶下来。经过上百数千场比赛,目前确定的是钓对象鱼用袖钩,钓混养鱼用关东或新关东,原因一个:就是能搓能拉,不管钓灵钓钝只要浮漂配合就能实现钓底、钓离底的变化。 选择袖、关东还因为与伊势尼、千又相比,前者搓的饵小,长卵形,饵重轻,在浮漂的牵引下可以使钩由卧变立,这样钩尖朝上刺中的都是有效部位。后者钩宽,搓卵形饵,体积大,沉底后钩是卧的,当鱼不是从钩尖处下口而是由钩弯吸入,则很可能钩尖还在嘴外,就是将钩完全吸入了,刺中部位也不统一,或上唇或下唇或嘴角都有可能,这样脱鱼就不方便了。 竞技钓鱼除钓慢鱼放一口,有可能刺中下唇或嘴角外,钓快鱼都是见信号就提,因此钩尖朝上对刺鱼非常重要,甚至是关键的。特别是拉饵,由于饵轻几乎每竿都是刺中上唇,而且不偏不倚都刺在“人中”。 悬坠之后子线受到重视,但取多长是由鱼的身高决定的。如钓鲤、草、鲢、鳊为主的综合鱼40—50厘米对折,钓生口鲫鱼25~30厘米对折,子线长度两倍于鱼的身高,否则鱼咬钩会受到铅坠的影响。不过竞技钓对象鱼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诱鱼,子线50~60厘米对折,就是坠到位后也有1—1.2米的行程,如此才能把鱼装到“管子”里,之后确定了鱼的主泳层,子线就短了。 然而鱼情多变,由沉底到离底,到上浮半水、水皮下黑压压一片,再到分散下沉;从生口到半猾口,到轻口、猾口,子线粗了、短了鱼讯隐蔽,只有用极细子线才能反应鱼讯;钓底,鱼咬钩快,子线短一点无妨;鱼咬钩慢,信号弱,子线适当加长;鱼的泳层厚,子线长可以争取更多的咬钩机会:鱼讯弱,用细、长、软的子线。 目前已成共识的是:钓快鱼子线40~45厘米对折:钓慢鱼子线50~60厘米对折;底钓轻口鱼子线60~65厘米对折:钓一漂深子线25—30厘米对折。 |
钓友评论
相关文章
- 切记冬季钓鱼打窝的“十大禁忌”,钓友们一定不要踩坑!
- 冬季钓鱼不用愁,这几种天气全天可钓,都是窗口期!
- 钓鱼佬湖中溺亡?老婆带3娃狂找一通,发现他竟和情人私奔了!
- 哪些钓鱼谚语在入冬后不再适用?原因是啥?钓友们别死搬硬套
- 入冬后钓鱼也有“窗口期”,而且比其他季节更明显!
- 为什么现在用蚯蚓钓鱼的越来越少了?原因不禁让人深思!
- 鲫鱼无法抗拒的四种味道,即使在低温环境,这么配饵也好使!
- 补窝对钓鱼有什么影响?补窝不当会成死窝
- 为啥有钓友说,天越冷鲫鱼食欲越强、口越好?真相还是错觉?
- 冬季什么时候钓鲫鱼最好?天冷野钓鲫鱼如何用饵?
- 子线的长短跟钓鱼有什么关系?浮漂的选择与鱼情相关?
- 野钓如何钓到大鱼?做到这几点,钓大鱼也连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