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跑铅钓鱼,到底用单铅坠还是双铅坠?双铅坠钓法如何正确操作?
我们在野外水域作钓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走水、闹小杂鱼的情况,因此会经常用到跑铅钓法。那么采用跑铅钓法作钓,到底是使用单铅坠跑铅钓法好,还是使用双铅坠跑铅钓法好?今天爱钓鱼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01根据鱼口轻重,选择使用单铅坠或双铅坠钓法 在采用跑铅钓法作钓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看鱼吃口的轻重。在鱼吃口比较重的情况下,使用单铅坠跑铅钓法作钓,可以看到鱼吃饵的浮漂动作。但是当作钓水域缺氧,或者是由于水质等原因所引起的鱼体不适,鱼开口轻微,吃饵拉力较小的情况下,如果是使用单铅坠跑铅钓法作钓,不管用的是大浮漂还是小浮漂,鱼吃饵时都需要拉动整只浮漂,这样鱼拉动浮漂就比较费劲,我们就不容易看到鱼吃饵的浮漂动作。 02如何正确使用双铅坠钓法 我们平时野钓遇到走水,或者是在闹小杂鱼的时候,使用双铅坠钓法作钓,不但可以稳定住流水,还可以让钩饵迅速穿过小杂鱼的水层,快速到位,使浮漂既稳定又灵敏。不过如果我们调整不好,有可能就会看不到浮漂的信号动作。 使用双铅坠钓法作钓,首先将双子线缩短到十公分以内。这样,较短的子线,传导信号动作的灵敏度就更高。调漂的时候,下铅皮座上不放铅皮,只调上铅皮,比如单独将调目调到六到九目。然后根据水流的速度以及小杂鱼闹钩的程度,在下铅皮座上装上铅皮,水流的速度越快,小杂鱼闹钩越厉害,装上的铅皮就越大;反之,下铅皮座上所装的铅皮就越小。接着打开下铅皮座上方的太空豆,推到上铅皮座的下方,让下铅皮能够在主线上自由滑动。 抛竿入水之后,钓目显得非常重要,比如我们上铅调的是六目,钓目必须要保证在六目以下,如四目、两目、一目都可以,只要能够看清浮漂的漂目即可。为什么钓目一定要低于六目?因为钓目只有低于六目的时候,其水底状态才是下铅坠躺底、上铅坠悬浮。但如果钓目高于当初的调目,就会导致上下铅坠都躺底。采用双铅坠钓法作钓,单铅坠躺底本来已经很钝,但如果双铅坠都躺底,那么我们就会百分之百看不到浮漂的动作。 另外,采用双铅坠钓法作钓,如果使用的子线太长,也会造成看不到浮漂动作信号的情况。因为较长的子线躺在水底不一定都是直线,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弯曲,鱼吃饵虽然已经将钩饵吸入嘴里,但由于子线太长的缘故,入口动作就不会被正常传导,浮漂也就不会正常显现出信号动作。想要更好地规避这种情况,如上述,最好将双子线都缩短在十公分以内。 03总结 我们在外野钓,不管怎样调钓,不管使用什么钓法,只要适合当时的水情、鱼情,就是作钓当时最好的调钓、最好的钓法。单纯地评判哪一种钓法好,哪一种钓法不好,一般没有可比性。采用双铅坠钓法作钓,虽然既稳定又灵敏,但是每一种操作都必须合理。因为但凡有一种操作不合理,钓组就有可能会变得过钝,就有可能看不到浮漂的动作信号。 钓无定律,我们在野外水域作钓的时候,必须根据作钓当时的水情、鱼情,将浮漂调整到适合鱼吃饵的最佳状态,钓鱼才能钓得更好。我是爱钓鱼,分享钓鱼经验,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及建议,欢迎多多留言讨论,我们下期再接着聊。 |
- 上一篇
冬天气温低,钓鱼做到“4勤”,牢记“5小”,连竿上鱼不断
所以冬季是一个比较难钓鱼的季节。冬季低温时鱼类活动状态不佳,因此冬季单靠饵料的气味就很难将周围的鱼给吸引过来,因为冬季的鱼进食量比较少,而会动的饵料更能勾起鱼的进食欲望,会动的活饵能够更好地刺激鱼类开口进食的欲望。让鱼看到饵料在水下跳动,那么在冬季钓鱼究竟需要讲究些什么。鱼咬钩的吸食力度会变小,鱼吸食咬钩的难度就越大,所以我们在钓鱼时就要降低饵料的比重。
- 下一篇
冬季钓鱼如何做窝?打窝记住这4个字,天冷进窝的鱼又多又大
冬季钓鱼如何做窝的话题。01冬季钓鱼如何做窝1、窝料的选择,所以我们应该使用味道更大、穿透力更强的窝料,红虫蚯蚓颗粒的腥味比较大,天冷打窝的窝料量不要太大。这是因为冬季的鱼摄食欲望比较低。使用红虫蚯蚓颗粒打窝,然后再结合商品饵料的抛投频率作钓;如果是直接使用红虫或者是蚯蚓来垂钓,下面爱钓鱼针对冬季钓鱼打窝。防止鱼吃饱后不再咬钩,就需要抛投一些更加强而有力的窝料。
钓友评论
相关文章
- 怎么辨别一个钓鱼的人是不是老手?通过这四个特征一看便知!
- 数九寒天去钓鱼,别总盯着鲫鱼,这些鱼种也可钓!
- 化绍新正式回应钓鱼人小惠离职原因,言语中颇有微词!
- 钓鱼人遇到引路鱼都不敢抓,啥是引路鱼?现实中真的存在吗?
- 蚯蚓钓鱼全攻略:包括挂法、调钓、漂相以及技巧,一次说个明白
- 腊月也可钓鲤鱼,用上这几招,不会让你失望!
- 垂钓中的这几个陋习,不改正鱼获很难有起色,钓技也很难提高!
- 在2024 年钓鱼生涯大盘点时,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
- 不到 100 米的冰面,聚集了 100 多人冰钓,网友:钓鱼人太热情了
- 探寻鱼口的神秘规律:冬季钓鱼的“黄金时段”与“沉寂时刻”
- 这六种淡水鱼身上带毒,钓的时候要注意,吃的时候更要注意!
- 某水域鱼类变得珍稀谁之过?钓鱼人该担何责?保护策略又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