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短子线钓鱼,中鱼后容易“搭桥”,分享原因、危害及应对办法
使用短子线钓鱼中鱼后另一钩子容易挂在鱼身上,这种情况被称为“搭桥”。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反正我在这段时间使用“梅州钓法”时,几乎竿竿发生这种情况,尤其是钓住不停挣扎的白条鱼时,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短子线的间距较小。这意味着在中鱼之后,另一个未中鱼的钩子与中鱼的部位距离较近,增加了挂到鱼身的概率。 再就是,短子线的活动范围有限。当鱼中钩挣扎时,其身体的摆动范围相对集中,未中钩的钩子在有限的空间内更容易与鱼身接触,导致“搭桥”。 还有就是,短子线在中鱼后的拉力传递更直接。使得拉力迅速作用在鱼身上,导致鱼的挣扎动作较为激烈和不规则,从而增加了另一个钩子碰到鱼身的机会。 另外,短子线在水中的摆动幅度小。不像长子线有较大的摆动空间,短子线相对固定,这也使得另一个钩子更容易靠近鱼身。 综上所述,由于短子线的间距、活动范围、拉力传递以及摆动幅度等特点,导致中鱼后另一钩子容易挂在鱼身上。造成搭桥。 “搭桥”会带来跑鱼风险,当两个钩子分别挂在鱼的不同部位时,鱼受到的拉力不均衡,容易导致鱼挣脱逃跑。这个在钓中大鱼时很明显。 再就是容易损伤鱼线和鱼竿,鱼在强烈挣扎时产生的巨大力量,我们钓到搭桥后的鱼,会感觉力量异常大,这就可能会超过鱼线和鱼竿所能承受的极限,造成鱼线断裂或鱼竿损坏。 另外,“搭桥”后鱼的挣扎会更加激烈和难以控制,使钓友难以顺利将鱼钓起,这个也是在钓中大鱼时非常明显,时常造成脱钩跑鱼。 既然存在这些弊端,那么我们用哪些方法来避免呢?我认为可以通过调整绑钩的方式,或者使用特殊的子线分叉器来增加短子线之间的间距,减少未中鱼钩子挂到鱼身的可能性。 在就是控制提竿和遛鱼力度:中鱼后,不要过于猛烈地提竿和拉扯,尽量保持平稳的力度,让鱼在中钩后的反应相对温和,以减少鱼的剧烈挣扎,从而降低另一钩子挂鱼身的概率。 我是爱钓鱼,后续会继续分享有关钓鱼的所见、所闻、所感,期待钓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
钓友评论
相关文章
- 冬季天冷钓鱼,如何突破低温鱼口不好的难题?
- “国家级”钓鱼饵料秘方公开了,建议钓友们收藏备用!
- 冬天只能钓鲫鱼?冬季用这款自制酒米钓鱼,也能连竿不断
- 钓鱼队伍中的四种另类钓友,你遇到过几种?
- 冬钓没有开口的鱼?这几种鱼冬天依然觅食,依然容易垂钓
- 雪中和雪后钓鱼,钓友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 一顶钓鱼帽 198 元,是商业炒作?是想钱想疯了?还是物有所值?
- 天冷钓鱼难度增大,这样调整饵料,这样开饵,渔获不比平时差
- 冬季野钓如何打窝聚鱼?窝点有鱼不咬钩,如何解决?
- 怎么辨别一个钓鱼的人是不是老手?通过这四个特征一看便知!
- 数九寒天去钓鱼,别总盯着鲫鱼,这些鱼种也可钓!
- 化绍新正式回应钓鱼人小惠离职原因,言语中颇有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