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钓鱼

首页 > 钓鱼知识 > 钓饵窝料

钓饵窝料

饵料状态对于钓鱼的影响

钓饵窝料佚名2023-01-06

饵料选择对鱼口,并不代表一定好用,用同样的饵料,有的人会爆护,有的人会空军,其问题就在于饵料状态调整的不同。饵料状态包括饵料的黏散、软硬、雾化等等,想要成为钓鱼高手,正确开出需要的饵料状态是必备的技能。

如拉饵,在我看来从拉出的第一团饵料入水开始,它的状态变化就是一个固定的流程:快速膨胀、雾化、散落、一直到钩上的絮状纤维残留。饵料的状态在我们开饵完成之后基本就无法改变了,在抛钩入水之后只能任其发展,无论是它的状态、溶散度还是钩上的残留物。

所以在竞技比赛中,可以准备多个方案,多开几种状态不同的饵料备用,这个不行就用那个。不过这种做法的缺点就是太过浪费,开过的饵料无法回收,剩下的只能扔掉,投入成本太大,休闲野钓就不推荐这样操作了。当钓手需要灵活地掌握饵料的物理状态变化时,拉饵的局限性就暴露无疑了。对于那些靠拉饵打天下的人就难了,他们对于搓饵比较陌生,遇到复杂鱼情时,所面对的绝对不会是小麻烦。
(www.de62.Com)

休闲野钓和竞技或者黑坑不同,不过也有相同的地方。饵料的好坏直接影响上鱼率,无论是味道、形状、颜色、状态都要做好。鱼类的警惕性很高,野生鱼儿更是如此,饵料稍有问题,它们就会远远逃离、

无论是池钓、野钓,拉饵的状态变化是固定的,入水之后马上吸水膨胀。一边下沉一边雾化,形成一个饵料雾化柱,对于诱鱼效果很好。不过拉饵在水底的这种状态比较短,如果是钓慢鱼就不适合了。

很多次观察证明鱼儿对于钩上的小麦蛋白残留物的摄食兴趣有限,反而是对散落到钓饵附近雾化的饵料渣子张嘴就吸。拉饵本身所携带入水的雾化物质数量较少,小麦蛋白纤维含量偏多。因为拉饵的持钩性就是依托小麦蛋白纤维的网络结构来实现的。上钩后的拉饵的状态,通常难以大量负载颗粒型散落雾化的饵料。这就造成拉饵的续窝能力不足,必须依靠搓大团松散饵料来弥补。

钓混养鱼塘,很多钓手选用的搓拉结合的上钩方式。同步用两种不同状态的饵料借此打探哪一种钓饵的状态更容易被鱼接受。也有一些新入行的钓手将其误解成了开出一团搓拉两宜的饵料来钓混养。但是即便是同样一种饵料,搓饵和拉饵开制的手法、用水比例,都是有细节上差异的。选择一团饵料搓拉两宜钓到底的,新手占了绝大多数。对于有经验的钓手,即使是同一种饵料,也不会混开,从来都是单开单用的,这是因为拉饵和搓饵的用水量、手法都是不同的。

绝大多数的饵料包装袋上都注明了开拉饵和搓饵方法上的不同,但还是有钓手把搓饵状态的钓饵当成拉饵用。有时抱怨饵料状态不好,认为饵料质量有问题,其实是自己开制方法有问题。

用拉饵时,为了保证窝点内有足够剩饵留住鱼,就需要频繁的抛竿换饵,以维持钓点中饵料的保有量。而拉饵每次入水时,所携带的雾化成分质量,都要比同样大小、比重的搓饵小。饵团沉到水底的速度也要比同等质量的搓饵迟缓不少,经常导致拉饵到底之前接口信号多。

就饵料状态而言,拉饵的相当一部分质量会在饵团到底之前损失掉。这些损失的质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立体雾化诱鱼区。而且从饵料的入水点起,拉饵在水体的中层形成的雾化带明显于底层。这和拉饵的入水即膨胀雾化的特点有关。雾化,意味着饵料本身的质量减少,下沉中的钓饵越是往下,拉饵的雾化性成分的质量损失就越大。沉降的速度也就相对减慢。对于底部活动的鱼儿们,也就越无法起到明显的雾化作用。

饵料中上层开始雾化的后果,是窝里的鱼群上浮索饵。拉饵钓浮的原理就在于此。然而,鱼群上浮引起的鱼口变乱,往往让钓者空竿增多。所以遇到钓点中的鱼多,但是上鱼率不高的情况时,继续拉饵快攻不如老老实实地搓饵钓底,下压鱼层要比抓乱口稳当得多。

拉饵到底时,除了部分被小麦蛋白纤维笼络住的较大颗粒成分外。大部分都会在半途散落殆尽,而水体的表层雾化,往往要受到水流作用影响。完全到底后的钓饵附近只能是有少量散落物。即便是最后完全散落到底部,也是散落成铺天盖地的一大片。这种单纯依靠连续拉大饵持续诱鱼的想法,野钓时在一定程度上不如搓松散大饵团更可行。尤其是使用的饵料比重较轻的时候,长时间漂浮于水体中上层的轻比重雾化散落物质,往往会引来鲢鳙。而鲢鳙会把其它鱼吓跑。

有的钓友坚持拉饵钓底,认为可以将饵料开得黏一些,减少雾化,这不就解决上层雾化的问题了?那好,你如何用黏乎乎的拉饵来雾化诱鱼,是不是还要搓几竿松散饵料补窝?

正是拉饵的续窝能力有缺陷,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会在选择拉饵钧鱼时,每起竿若干次,就要向窝子内投放几团状态松散的搓饵、以借此补窝。

打赏

钓友评论

需登陆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