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钓鱼

首页 > 钓鱼知识 > 钓饵窝料

钓饵窝料

钓鱼打窝后,长时间不见鱼口时,调整下面这几点看看

钓饵窝料佚名2023-01-08456

可能很多钓友有这样的一个困惑:“钓鱼时,窝子打了(窝料饵料的味型,钓位等都没有问题),但鱼儿就是迟迟不进窝,始终看不到鱼口”。出现这种情况,坚持几个小时,就耐不住性子了。鱼没有钓上来不说,往往把自己的心情搞的很糟糕”。对此,我走访了好几个钓友发现,很多钓友鉴于这种情况,往往表现的不知所措。

上述这个问题,直到现在我也是经常遇到的。不过,我已经不再被这个问题所困惑了。因为通过这么多年的作钓经历,我看明白了很多事情。对于这个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应对措施,今天分享出来,供钓友人参考下,不正之处,欢迎留言批评指正哈!

我们知道,钓鱼打窝和鱼儿进窝是两个概念,打窝是前提,鱼儿进窝才是目的。而鱼儿进窝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个时间又长又短)。从实际作钓经历来看,鱼儿进窝时间的长短和气温及钓点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气温和鱼儿进窝时间长短的关系

钓点和鱼儿进窝时间长短的关系

打窝后长时间没有口,如何解决

鱼儿进窝

气温和鱼儿的关系的密切性是不言而喻的。气温不但影响着鱼儿的活性,也直接影响着窝料的气味在水底散发距离的远近。

气温高,鱼儿进窝的时间

气温高的时候,窝料的气味在水底散发的速度较快,散发的距离较远。再加上气温高,鱼儿的活性高,也就是说,鱼儿短时间发现窝料的几率增大了不少。这也是在气温高的时候往往不需要提前打窝的原因(当然要看作钓时长和作钓的目标鱼)。

一般来讲,在气温高的时候,如果钓位,钓时选择得当的话,打窝后半个小时(最多一个小时)就会有鱼儿“光顾”了。

气温低,鱼儿进窝的时间

气温低的时候,窝料的气味在水底散发的速度较慢,散发的距离较近,再加上气温低,鱼儿活性不足,也就是说,鱼儿发现饵料的时间要久一点,这也是在气温低的时候提前打窝的原因。

去年春节前,我们一行四人,钓了一上午都没有看到鱼口。中午的时候,由于没有鱼口,都回家吃饭了去了。而就我在走的时候,在钓点打了点酒米。

等到午饭过后(一个小时后),就我这个钓位连连上鱼,其他的钓友浮漂犹如“定海神针”一般纹丝不动。钓了近2个多小时,我的渔获比他们三个人的加在一起还多出不少。从这个实例也能说明在气温低的时候,提起打窝的重要性。

一般来讲,在气温低的时候,从打窝到鱼儿进窝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的。如果过了两个小时还是没有鱼口,在确定自己线组调钓没有问题的话,就要考虑是不是要更换钓点了。

小结:

从上面的叙述得知,鱼儿进窝时间的长短和气温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气温高,窝料气味在水底散发的速度快,距离远。气温低,窝料气味在水底散发的速度慢,距离近。这也是为啥气温高不提前打窝,气温低需要提前打窝的原因所在。

窝料的气味散发和气温有着直接的关系

气温越高,鱼儿进窝时间越短

俗话说:“三分钓技,七分钓位”。从实际的的做钓经历来看确实如此。毫不夸大的讲,钓点选择的重要性往往是高于打窝的重要性。

钓点选择得当,鱼儿进窝的时间就短

一般来讲,钓位的选择有几点要素:水深,食物,溶氧量,巡游路线。在这四个要素中,个人认为水深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而其它三个因素只要符合其中的一项就差不多了。

有一次作钓经历我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和我老婆一起去钓鱼。我老婆是那种漂都不会调的人,我帮她一切准备就绪,告诉她只要看不到漂被拉入水中就可以提竿了。

我钓了半个小时一口没看到,她竟然连连上鱼。后来我就把钓点挪到她这个地方,同样是鱼口不错。这个钓点估计就是我们所说的鱼道。

实际上,只要钓点选择得当,就算不打窝,只要饵料味型不是很怪,基本上都是可以钓上来鱼的,只是渔获的多少罢了。

我们所说的这些好的钓点一般有这些:水域进出口,水草边,有障碍物的地方,洄水湾,大树下,牲畜下水的地方,桦尖,深浅交接的地方等等。这些钓点只要水深合适,基本上都是很好的钓点。选择这些地方作为钓点,鱼儿进窝的时间就会短很多

钓点选择差,鱼儿进窝的时间就长

打窝的目的是为了引诱附近的鱼儿进窝,如果选择的钓点附近鲜有鱼儿出没,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毕竟窝料的诱惑力也就那么大。最后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直接影响钓鱼的心情。

另外,钓点选择的差,不但会导致鱼儿进窝的时间加长,同样会增大“空军”的几率,毕竟钓鱼最重要的前提是先找到它们。

网友评论

登陆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