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钓鱼

首页 > 钓鱼知识 > 钓饵窝料

钓饵窝料

打窝子这个事,还真不是窝料扔得越多,渔获就越好

钓饵窝料佚名2023-01-14

钓鱼网是一个很矛盾的群体,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钓鱼网群体经常会鄙视圈子里,所谓的大师、大咖这个阶层,一方面,认为这些大师、大咖只是包装得当,所谓钓得好,不过是窝料打的多,所以不管是哪位大师,几乎都有过x大盆、x三寸、x三尺这样的外号。

意思就是普通钓鱼网打窝的窝料量词是团、撮、把,而大师打窝的最小单位都是盆,而且还得是洗澡用的大盆;而寸、尺,则是讽刺大师们打窝之后,水涨三寸、三尺,基本上都是讽刺意味居多;

而实际情况,说是鄙视,不如说是妒忌更恰当一些,但凡经常发声带节奏的,基本上反而是钓鱼舍不得投入,总是期望一把酒米就能钓上20斤鲫鱼,三斤玉米就能钓上30斤鲤鱼,5斤芦苇就能钓50斤草鱼;而大师们打窝后守了多久,基本功练习了多久,除钓鱼外的周边知识储备学习了多久,这些都是发声者看不到,或者故意视而不见的。

但是话再说回来,打窝诱鱼这个事,还真不是窝料打的越多,钓上来的鱼就越好,而这个种的缘由,却不仅仅是窝料的数量、味型,以及打窝的思路、手法就能阐述,直白点说,同样打100斤窝料下去,也不见得人人都能爆护,那具体的原因,就要从以下这几个层面,综合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来源: www.de62.com

层面一、目标鱼种、体型不同,发窝的速度明显不同

在大多数钓友的认知中,荤饵打窝后聚鱼速度快,素饵打窝后,发窝速度慢;而理论依据,往往都是钓友们实战体验后总结的;比如我们用腥香的饵料,如红虫拉饵,抽窝之后,聚鱼速度是很明显的,虽然先进窝的必然是小鱼;

而我们使用玉米、红薯等素饵打窝,运气好,七八小时之内会有进窝迹象,就算是运气很好,而我们湖库钓,七八天都不上一条鱼都是常事,因此不少钓友都会得这样结论,素饵打窝,发窝速度是比不上荤饵的,但是,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对比,为什么呢?水域中,目标鱼的种类不同,其存量密度差异很明显不同;

比如我们用腥香且溶散好的饵料,用抽窝的方式打窝,最先进窝的,必然是受味型、状态吸引的小杂鱼,如白条、鳑鲏、麦穗等,一方面,是这些鱼体型小,对腥香、溶散的食物敏感,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一类的小杂鱼,是水域中存量最大的,而淡水水域中,鱼的种类、体型不同,在水域中的存量,是呈金字塔排列的。

在金字塔顶端,往往是体型巨大的鱼种,但是这些鱼的存量很少,可能几平方公里仅仅也就有1~2条,其次是食肉鱼种,再次是杂食大体型鱼,而最多的,就是小杂鱼,所以我们窝料打下去之后,只要味型不是偏差的太离谱,饵料的颗粒直径能让小杂鱼吞咽,那必然是小杂鱼最先进窝;

而大体型鱼,可能早就发现了窝料,或许是因为警惕性,或许是因为距离较远,亦或者其他我们不理解的缘由,并不会在发现窝料后,就马上进窝、觅食,这是原因一;

其次,往往我们为了诱钓大鱼,会抛洒大量的窝料进窝,窝料的整体体积大了,那必然不会集中在一处,或者和钓点完全重合,大鱼甚至不需要进窝,仅仅进食窝点外围的食物,就能饱腹;

而我们能钓上大鱼,往往是大鱼在窝子附近反复验证,确定无危险之后,才会在进窝觅食后,无意间吸食到了钩饵,才被我们钓上来,而我们为了保证大鱼在反复验证安全性的过程,不至于提前离窝,所以大窝、重窝,就成了我们不得不做的选择。

小结:不管钓什么鱼,目标鱼体型越大,发窝速度越慢,窝料的数量就越多,而目标鱼体型越小,窝料的数量反而要适当减少,免得进窝鱼提前吃饱,但是发窝速度就会越快,荤饵和素饵,理论上诱鱼进窝的速度没什么差异,差异的是目标鱼的存量、以及进窝的后吸食钩饵的几率不同。

层面二、目标鱼相同,不同的窝料配方,诱聚的速度,也明显不同

前文我们说,荤饵、素饵诱钓目标鱼不同,理论上发窝速度没什么差异,但是,如果是目标鱼相同,使用不同的窝料配方,那进窝、发窝的速度,肯定也不同,比如我们钓鲫鱼,用酒米,用麦粒,用红虫,用商品饵,那必然是四个不同的节奏,而有时候,哪怕钓点相距不是很远,这种结果都很明显,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进窝鱼到底是因为什么被吸引进窝的呢?有人说是味型,也有人说是状态,也有人说是饵料的数量,其实这几个答案都对,但是又不太全面,鱼的体积大小不同,对味型、状态、食物的数量敏感度不同,具体的表现,就是进窝速度有明显的差异。

小体型鱼对味型最敏感,其次是状态,最后是数量

鱼的体型越小,对食物的第一需求是味型,也就是味型越特别,越浓郁的味型,就越容易吸引小杂鱼进窝,但是同时,食物的颗粒直径,至少要能满足一个条件,就是小鱼张口,能顺利的吞咽,而最后才是食物的数量;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用酒米、麦粒等打窝,小杂鱼进窝后没多久就散了,就是因为前者味型不吸引,后者颗粒直径太大,不好吞咽;而为什么说体型小的鱼,对饵料的数量并不算敏感呢?

一则,小体型鱼对食物的需求总量不大,大约5~8粒米粒体积大小的食物,就足够一条3~5两鲫鱼在夏季一天的能量需求;二则,小体型的食物来源及数量,相对来说,比大体型鱼要充沛的多;所以我们钓鲫鱼,鸡蛋大小的一团窝料,至少2~4小时不用打窝,这并不夸张。

大体型鱼对数量更敏感,其次才是味型和状态

对于野外水域的大体型鱼来说,任何时候,都吃不饱,所以我们在诱钓大鱼时,其实并不怎么强调味型层次、种类,往往就是简单加工一下的玉米、红薯,或者干脆用大量的饲料颗粒打窝,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是因为大体型鱼在野外,能持证低限度的进食就如同天天过年了,根本无法做到时刻饱食,所以,大鱼会在固定的食物来源巡游,并保持一个固定的进食周期,比如我们诱钓鲤草时,根本就别指望窝子打下去,很快鲤鱼就给口;

而就算我们把窝子打到了大鱼巡游的鱼道上,鲤草也不会马上就给口;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鱼为了保证每一次的巡游,都能吃到食物,所以会在游曳到窝点附近之前,先沿着固定的路线,把能吃的都吃完,然后才会去新的食物来源去觅食。

我们在诱钓鲤草时,经常会遇见,打窝后一直不发窝,但是一旦有第一条鱼给口之后,就会有连续的鱼口,当然,上钩的鱼,往往体型都比较接近,而这里的连续,并不是说和鲫鱼一样,能连竿,而是说,一旦第一条鲤鱼或者草鱼中钩后,短至七八分钟,最长也不超过半小时,就会有第二第三口,而且只要不是起鱼或者补窝时,动作太大导致散窝,会持续给口。

而一直到窝料被彻底吃完之后,进窝的鲤草,才会陆续散窝,往往是我们打下的窝料被吃完,亦或者起鱼的动作太大,导致了惊鱼,否则窝子内其实一直有鲤草在来回迅游。

小结:足量的窝料,对钓鱼来说,不管是大体型鱼,还是小体型鱼,其实都是必要的,但是,因为鱼的体型大小不同,对窝料的需求层次是不同的,如果我们的目标鱼是鲫鱼、白条这一类的小体型鱼,那么溶散、味型就要优先考虑,而我们的目标鱼是鲤草、鲢鳙这一类的大体型鱼时,除了保证味型,足量打窝,始终都是保证渔获的不二法门,但是,因为中钩鱼和打窝的数量,总是充满了随机性,所以我们很难得到一个精准而持续有效的方法。

层面三、钓技、钓法不同,同样的窝料打下去,持续中鱼率也有高低

钓鱼发展到了现在,不说到了极致,但是各环节的细节化,也算是非常到位,如浮漂、鱼钩、钓竿、鱼线、饵料,甚至细分到鱼种、体型,但是,钓鱼网的个体不同,基本功不同,垂钓经历、环境不同,所以面对相同的鱼情,垂钓思路、钓技、钓法,也是各有不同,而这些不同,往往也会导致中鱼率有明显差异。

但是,这并不能说,哪一种钓法更高明,哪一种钓技更先进,因区域不同导致的水情不同,因气象原因导致的鱼情不同,因个体习惯导致的手法不同,这诸多的不同,都会导致中鱼率的差异巨大,但是,我们又无法将其统一;所以关于这个层面,完全没有办法做细致的分析;

原因就在于,国内的淡水钓鱼文化,有,但是很少有体系,大分类很简单,就是台钓、传统钓法、路亚钓法、矶钓、溪流钓,看似有体系,但是罕有细节分类,也就是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而相关的体系的培训,目前仅有少数几个渔具厂家,为了推广自己渔具、饵料,而建立的钓鱼手法、技法、思路的培训,但是,仍然不能称之为体系或者传承。

而实际情况就是,基本功扎实与否,钓法、钓技的不同,对中钩率影响很大,比如我们在面对轻口鱼时,我们既可以选择钓灵抓口,也可以选择钓钝守死口,而这两种思路并不存在高低之分;

而同样的,在遭遇小鱼闹窝时,铅坠沉底守钝,和打跑铅,亦或者双铅钓,都是可以的,但是并不存在哪一种效果更好,但是因为钓鱼网的差异,这三种方法必然会导致中钩率不同。

小结:钓鱼是一种休闲运动,如果能保持平和、休闲的心态,其实钓技、钓法、垂钓思路就变得可有可无;如果一旦开始对钓技、钓法、垂钓思路产生思考,并且行动起来,那就说明,对钓鱼已经初步成瘾,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同样,这也没办法用好事或者坏事来形容。

总结语

钓鱼的渔获,三分靠技术,七分看运气,圈子里的老鸟们经常戏言,钓鱼的渔获,就如同赌石,每一次出钓之前,我们都认为必然能有一个好收获,但是结果就如同和赌石一样,空手而归的多,一夜暴富的少之又少,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只要不作死,钓鱼很难让我们倾家荡产;正确、理性、科学的对待钓鱼这个事,别奢望一点点窝料就能爆护,也不要不理智的打重窝、厚窝,因为打窝这个事,还真不是窝料打的越多,就渔获越高。

打赏

钓友评论

需登陆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