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鱼开口的腥味饵,种类不同,诱钓效果也不相同
腥味饵,在实战中,可以说是应用最广泛,诱鱼效果最好,同时也最难使用的一种味型,应用广泛,自不用多说,诱鱼效果好,这个想必也不用多提,最难用这个说法,可能新手、菜鸟不以为然,而老鸟们,多会心有戚戚然,为什么呢?用对了,发窝快、给口快,用不好,全是小鱼进窝,让人崩溃都不是不可能,可是要说腥味饵为什么会发出腥味,而这个腥味到底是个什么味,那大多数钓友,可能就是蒙圈加懵逼了。 现在的腥味饵料,分类很细,大类,有植物腥、动物腥,再细分,有诸如内脏腥、虫腥、肉腥、油腥、豆腥、藻腥、骨腥等等,虽说都挂个腥字,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只是和腥味沾边,其实都不是腥味,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人造字,每个字都有各自的意思,比如腥这个字,在古代的时候,指的就是鱼肉散发出来的味道,将这个味道,定义为腥味,随着食物的种类,尤其是肉食的种类越来越多,猪马牛羊等等,再未经过加工处理,散发的味道多少都和鱼腥味有点类似,但是古人又说不上为什么,所以干脆,将这一类的味道,都统一称呼为腥。 那么现在,对物体的研究,基本上都可以细致到分子层面,比如对腥味形成原因的分析,就非常有意思,而对我们钓鱼网来说,则可以通过了解腥味形成的诱因,知道不同腥味的饵料,是基于什么原因产生的腥味,那么,在使用腥味饵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分门别类,对症下药了,那么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动物蛋白腥味。
动物蛋白腥味,主要是因为蛋白质的代谢和腐败导致的动物蛋白腥味,主要包括了肉腥、内脏腥、油腥、骨腥,最常见的,是骨粉腥味,内脏腥味、羊肉腥味、油质腥味等等,这一类的腥味,主要的形成原因,是因为肉、骨、内脏在代谢过程中,因为腐败,会滋生三甲胺和哌啶,三甲胺的物理状态是气体,但是可以溶于液体,也就是说,可以直接溶于组织液和血液,而哌啶本身就有一股氨臭,当三甲胺、哌啶、组织液或血液融合在一起,就会散发出一股臭味,这种臭味,就是我们认知的腥味。 因为三甲胺、哌啶可以被酒精稀释,所以,我们在处理类似物品时,只需要添加些许黄酒,就可以有效祛除腥味,所以,在这里,做个小提示,就是当腥味饵和药酒一起搭配使用时,那么,动物蛋白为主的腥味饵,就没什么味道了;那么动物蛋白腥味饵,除了腥味诱因,其自身富含动物蛋白,也是吸引鱼群进食的一大诱因;所有的食物,被生物吸收时,有一个吸收效率的说法,科学点说,就是其分子式越接近,彼此之间越容易被消化、转换,而动物蛋白腥味饵,最大的优势,就是动物蛋白分子式,和鱼的脂肪分子式比较接近,非常便于吸收,转化效率是很高的。 比较浅显的理解,就是吃肉长肉,吃菜也长肉,但是吃肉,少吃点,就能长不少肉,而吃菜,要吃很多才能长肉,虽然迄今为止,没有研究结果证明,鱼有没有物种智慧,但是,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这是没有区别的,所以,我们在钓鱼时,动物蛋白腥味饵,效果要优于植物蛋白腥味饵的;而但凡在淡水鱼,因为季节、生理原因,体内蛋白质、脂肪大幅度流失或急需补充时,使用动物蛋白腥味饵,效果都是非常不错的;小杂鱼为什么这么喜欢抢食腥味饵,真实因为这一类腥味饵,便于小杂鱼直接吸收,便于其吸食后,体型增长。 虫类的腥味,多是源自体内组织液中氨基酸的味道虫饵的腥味,也是我们广泛使用的;严格意义上来说,蚯蚓这一类的软体动物,其实并不是昆虫,而是环节类软体动物,但是红虫、蛆虫、蚕蛹,则是属于节肢类动物的卵化状态幼虫,对于普通钓友来说,貌似区别都不大,当然,我们也不是生物学家,所以,我们将比较常见的,红虫、蚯蚓、蛆虫、蚕蛹等等,都统称为虫饵,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这一类的腥味,虽然统称为虫腥,但是这一类的腥味,细分起来,却是一虫一味型,这是因为,不管是节肢类、还是环节类动物,都是么有肌肉的,但是要保持肌体活动,它们体内的组织液,就起着类似租用,而这些组织液中,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其他微量元素,根据物种不同,体内这些成分的比例不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的虫饵,腥味特征是不一样的。 在使用虫饵及其衍生饵料时,其实是没什么特别讲究的,因为虫饵的腥味,多源自于体内的组织液,这对淡水鱼来说,是比动物蛋白腥味饵料,更容易消化、吸收、转换,这也是虫饵几乎都是万能饵,虽说腥味浓度、类型有区别,但是对鱼来说,都算是液状蛋白质,都是口味好、营养好的好食物;但是,虫饵的衍生饵料,如所谓的红虫粉、蚯蚓粉、蛆粉之流,如果确实是用虫饵活体制作,按理说,效果是不弱于活饵的; 但是,这一类的饵料,多是将活饵剁碎后,和其他材料混杂后制作,在制作过程中,组织液已经挥发的七七八八了,所以是徒有味型,但是营养是比不上活饵的,这也是为什么自制蚕蛹粉,效果远远好于其他虫饵粉的原因;所以我们在使用虫饵时,为什么老鸟都强调饵料的鲜活性,就是因为越鲜活的虫饵,体内组织液越新鲜,营养越充足,鱼自然就越爱吃。 植物蛋白的腥味,大多是因为脂肪氧化酶溶于水,氧化后降解出来的挥发物植物蛋白腥味饵料,种类其实就三种,第一种是大豆,第二种,是水藻,第三类,是大蒜;这其中,大蒜的腥味,是因为大蒜中富含一种甲基烯丙基硫醚的物质,这是一种硫化物,而硫化物的臭味,最出名的,就是臭鸡蛋的的味道,大多数硫化物的味型,都是这么有特色,而这种硫化物,因为其化学分子式的活跃和不稳定,几乎对接触的所有物体,都可以融合,换个比较好理解的说法,就是沾上谁,那这味就很难被消除,比如吃了大蒜,那口腔内的异味,能持续很久,手接触大蒜,那如果不勤洗手,三五天都有蒜味是不奇怪的。 但是,随着这种硫化物的伴生产物,二烯丙基硫代亚磺酸酯,也就是俗称大蒜素,则有着消炎、降压、降血脂等生物功效,对淡水鱼的内外伤、寄生虫等,有治疗奇效,而特意值得提出来的,使用蒜腥的饵料,在黑坑钓,效果确实不错,但是在野外,效果是很一般的,因为现在的养殖鱼饲料中,为了保证鱼苗的生长率、存活率,都会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用来治疗防护,而野外的野生鱼,是很难接触到的,所以,指望野外时,挂片大蒜能诱鱼开口,撇开瞎猫碰上死耗子,成功率是非常低的。 那么除了大蒜之外,剩下的就是豆腥和藻腥了;大豆和水藻之所以会发出腥味,是因为大豆、水藻在粉碎过程中,其中有一种成分,叫做脂肪氧化酶,因为物力作用下,会散发出来,同时,碎料中的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充分接触氧气,被充分氧化,在氧化过程中,脂肪氧化酶会降解成小分子醇、醛、酸、胺等挥发慢,但是有气味性的分子,因为大豆和水藻的具体成分不同,所以散发的味道也不同,大豆散发的,叫做豆腥,藻类散发的,叫做藻腥。 前文所述,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的分子式,是动物蛋白更接近鱼的脂肪蛋白分子式,所以吸收起来,效果更好一些,但是,这并不代表,植物蛋白腥味饵料,在实战中没有作为;植物蛋白腥味饵料产生腥味的方式,是因为材料中,脂肪氧化酶融水后,产生的氧化作用,而这种特性,就导致植物蛋白腥味饵料,进水后,味型浓度可能不如动物蛋白腥味饵和虫腥类饵料,但是持久性,则远远胜过这两种饵料,比如我们用豆饼、豆渣来制作窝料,发窝慢,那是必然,但是要论发窝的持久性,则甩出其他两种腥味料几条街,所以我们在长期守钓时,使用植物蛋白腥味饵,既能聚鱼,也能够留鱼,关键是小鱼还不怎么闹窝,除了发窝慢,简直就没毛病; 藻腥味饵料,其实广泛用在养殖鱼和野钓鲫鱼中,因为藻类的繁殖成本很低,简单加工后就可以制作养殖鱼的饲料,而在野外环境中,水藻,尤其是春夏季的水藻,几乎是鲫鱼群的主要食物来源,所以,在野外钓鲫、诱钓养殖鱼时,藻腥味的饵料,效果是很明显的。但是,藻腥味饵料的区域性、季节性比较强,仅仅在春季、夏季,以及从小喂养藻腥味饲料的养殖鱼,有着不俗的效果,在其他季节,以及喂养其他饲料长大的养殖鱼,使用的时候,效果并不怎么突出。 总结语腥味,这个形容生鱼肉味道的词语,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最初的意思,而我们在实战中,使用腥味饵料时,也要兼听、兼视,不说对症下药,但是也要在适合的场合,使用恰当的材料,这样效果才能更好;到最后,还是得提一嘴,使用腥味料时,植物蛋白腥味料,是可以和药酒一起使用的;而使用动物腥味料和虫腥料时,可以和酒味料混在一起使用,但是切记不要和药酒混在一起使用,要不然,腥味诱鱼效果,就没有了。 |
- 上一篇
钓鱼高手给大家分享自制饵料,实用
鲤鱼是一种荤素兼食的鱼种,鲤鱼喜欢吃香甜类的饵料,梨药米麦麸花生饼小鸡颗粒饲料蜂蜜步骤:把梨洗干净后量干表面水分后剁碎;把15粒丁香放在500毫升的白酒瓶里跑20左右制作成药酒,然后拌一些小米或者碎玉米粒就是现成的药米;麦麸小火炒香,然后再把花生饼碾成高粱大小的颗粒也用小火炒熟。3的比例将碎梨、药米、麦麸、花生饼、小鸡饲料用水泡两分钟后搓散,最后加入蜂蜜后搓拌均匀,
- 下一篇
3种打窝方法,新手比较容易上手,往这看
很多钓友都会打窝聚鱼,这个问题老司机比新手清楚,所以为了让新手钓友有个可以学习的机会,今天给钓友们分享三种打窝方法,掌握这些就不会盲目打窝!而且这些方法都比较容易上手,使用它可以精确打窝,钓友只需取出窝料来,当然新手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钓友可以试试哟,这个时候钓友就用到了我们第二种打窝方法,那就是选好窝料之后,定点打窝聚鱼更集中,因为窝料入水之后会在一个地方散开!3、饵料其实也是可以直接打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