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钓鱼

首页 > 钓鱼知识 > 钓饵窝料

钓饵窝料

为啥打完窝子,鱼儿还不咬钩?原来是跟竿长有关系

钓饵窝料佚名2023-01-15

如果说在水库钓鱼有些规律的话,我首先建议用长一些的竿子。

在正常情况下,野生鱼不习惯距离岸边太近,鱼的体型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

有的人会说:有人用3.6米短竿遇到过20几斤的大鱼,这该怎么解释?我认为,那是个例,钓鱼不能拿个例来代表全部,就像有人中过500万,不意味着每个买**的都能中大奖一样。

对于长竿和短竿,很多人存在另一种看法,毕竟用长竿比较累,没有用短竿舒服。不过,他们不仅仅是因为舒服才用短竿,他们会说:"只要窝子打好,把鱼诱来了,长竿短竿都一样。"

这句话看似无懈可击,不过值得推敲。下面,我就从窝子的角度分析一下窝料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

我们不妨做一个夸张的假设,如果在钓箱前方的岸边打进去大量窝料,能把鱼诱来吗?

我敢肯定,只要有人在岸边附近活动,就不会有什么像样的鱼过来进食。原因很简单,那样的水深,以及离岸边边很近的位置让鱼没有安全感。

所以,就算有鱼发现了窝料,它们也会果断地放弃,不会贸然靠近。

这个假设有些夸张,但绝不是抬杠,足以证明用窝料诱鱼不是万无一失的,鱼不会为了一口饭而把自己置于险境,这是它们的天性和本能使然。

越是大鱼,越是这样。有句俗话叫"放长线钓大鱼",用海竿钓获大鱼的概率要远远高于用手竿,原因就在于此。

既然"诱"不能完全达到我们的目的,那我们把钓饵直接送上门去,送到它们经常徘徊的,有足够的安全保障的地方,是不是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鱼的天性角度上说,用长竿钓获的鱼不但质量更好,数量也更多。

为了说服那些特别依赖窝料诱鱼的朋友,我多次在不打窝子的情况下用长竿做演示,几乎都是以我完胜收场,那些打了窝子却用短竿的朋友开始怀疑:窝子是不是白打了?

长竿子对短竿子就有这么明显的优势,哪怕只长出一个级别,也是有优势的。

春天钓鲫鱼,长竿子钓到的鱼也大

有一次,我们去山里的一个水库钓鲤鱼,天黑后小鲫鱼却咬个不停。由于刚刚下过大雨(台风"利奇马"刚刚过境),水质微浑,我也担心鲤鱼口不好,于是在没打窝子的情况下效仿同伴加了一支竿子钓鲫鱼。

我的同伴都在用5.4米竿子,考虑到水深只有2.1米左右,我则直接拽出了6.3米竿子,钓点2.4米深,若不是我的钓位上方是大树,会给操作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会直接用7.2米竿,远处的鲫鱼肯定更多、更大。

结果,我后来居上,光鲫鱼就相当于他们两个人的总和,而且我还有三条鲤鱼。这期间,我的同伴们在不停地打窝子,以期能诱来更多的鱼,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

回来的路上,他俩问我为啥我钓得多?

我之说了一句话:我的竿子比你们长。

那么,鱼真的不爱靠边?也不全是,需要几个前提。

台风“利奇马”刚过境,我和两位朋友去水库,左面的钓位是他们两个,只闻其声,不见其面的地形

我做过一个试验:在近岸放置一个水下摄像头,把窝子打在摄像头下方,看看鱼到底会不会被诱来。

我起初认为,肯定不会有鱼过来,可是离开数小时后,真的有鱼过来觅食了,尤其是夜晚,来得更多,可以用川流不息来形容。

这是不是意味着有人在附近会引起鱼的警觉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尽量保持钓位安静是不是就解决了?我曾这样尝试过:不咳嗽、不抽烟、不挪步,换饵时轻拿轻放,甚至放弃垂钓就那么静静地坐着……

总之千方百计保持安静,但是,没有一次能近距离地看到鲤鱼过来进食窝料。不过,人离开几小时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真的有鱼过来。

可是,人不在钓位,过来再多的鱼又有什么用呢?好,我可以及时赶过去,可以我认为悄无声息的动作过去垂钓,可是回放摄像头拍摄下的画面后,我发现水面空荡荡的,那些本来已经到了岸边的鲤鱼们不见了。

也就是说,尽管我们隐藏自己的举措已经做到了极致,但是鱼还是能感觉到我们的存在。

在做这个试验的时候,我还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岸边不仅仅有窝料的地方有鱼过来,近岸其他位置也有,它们从一个石头缝游到另一个石缝,低着头明显是在寻找食物,但是进了窝子却并没有做过多停留,只是短暂逗留,挑拣一两口后又悠闲从容地去搜寻下一个石缝了。

注意:它们只是稍作逗留,也就是说,它们并不是因为水浅,不敢长时间逗留而返回深水,也不是受到了惊扰而离开。

在钓友扎堆的地方钓鱼,谁的竿子长谁就占优势,哪怕在近处打了再多的窝子也顶不上一支长竿子

这个现象颠覆了我此前的认知。以前我一直认为,被食物吸引过来的各种可钓的对象鱼会在窝内不停地吃,不停地聚集,低着头一圈圈地徘徊,一直到吃饱,这期间一不留神就会吃到钓饵。现在看,事实并不是这样。

所以,我认为窝料和饵料有所区别的重要,一定要让进窝的鱼在第一时间发现钓饵,才能更多地钓获它们。

上面的试验起码说明在水库钓鱼用竿不能太短,因为鱼不会在岸边有人的情况下距离岸边太近,我们钓鱼时常看到有鱼在水边蹦,但是从来不在钓位附近蹦,于是钓友都会说相同的一句话:"这死鱼,哪儿没人在哪儿嘚瑟。"

此时,你若拿把竿子走过去,那些鱼就没影了,换个地方接着蹦,打了窝子也不行,可是人一离开,它们就回来。

有人为了破解这个现象,专门在不太宽的水面用海竿钓对岸,这是个妙招。

钓点相对于对岸来说很近,坐上人就没鱼。可见,鱼能感知人的存在,并产生警惕,进而敬而远之,打再多的窝子都没用。

所谓的近岸是相对的。鱼是不喜欢到近岸活动的,但是深水处因为没有日照或者光线很微弱,是没有什么食物的,鱼能到近岸、到浅水中来是因为这里光照更好,水生物更丰富,有食物。

而且鱼眼中的近岸和人眼中的近岸是不一样的,在钓鱼网的眼里,2.7米、3.6米的小短竿钓的才是近岸,而鱼,尤其是在辽阔水域生活的野生鱼,它们更喜欢远离岸边,对它们来说,恐怕距岸十几米或者二十几米的位置都算近岸,甚至这可能就是它们距离岸边的极限距离了。

如果是这样,我们还一厢情愿地用短竿子,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的收获。

经常玩水库的人都清楚一个现象:谁的竿子用得长,谁就占便宜,鱼获多且大。

于是,玩手竿的人都会有一种要参与装备竞赛的压力。

早些年,7.2米的手竿已经是极限了,现在呢?只要有把子力气,谁的竿包里还没一两根8米、9米的竿子呢?

另一个用长竿的原因是尊重野生鱼的天性。野生鱼的警惕性比较高,它们会本能地规避风险——哪怕是潜在的危险,它们本能地懂得只要躲在远离岸边的深水处就是安全的。

这是它们的天性,天性是窝料改变不了的与生俱来的行为。

面对季节的更替,鱼还有一种洄游的天性,在这种季节里,谁都别指望窝子能留住它们的脚步。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期间,我又做了个试验,每天都在一个钓位夜钓鲫鱼,每次临走时都会在钓点打上足够的窝料,然后第二天晚上接着钓。10月1日、2日一切正常,4.5米竿子就能收获颇丰。

可是3日下了一场中雨,气温骤降至-2℃,我的窝子便不灵光了,当天的前半夜,鱼口很稀,个体还小,只钓了几条二三两的小鲫鱼,后半夜我发现不对,改用5.4米竿子试探,结果到天亮的这几个小时,居然有十几条半斤以上的大鲫鱼入护。

临走时,我照例打了窝子,到了晚上又疯狂抽窝子,半夜的时候就用光了一袋鲫鱼饵,可是却没有什么鱼获。

我吸取头一天的教训,继续加长鱼竿,钓窝子的前面。改用长竿子后,换饵的频率明显降了下来,可是上鱼却不受影响,后半夜又来了一个小丰收。

到了6日,我在钓台上要用7.2米竿子才会有鱼口。此前我每次临走时打的窝子都白打了,没起到丝毫的作用。

长竿子中鱼,被迫扔了失手绳

尤其是最后一夜,我的远处竟然还有个陌生的钓友,那个人不打窝子,坐在钓台上用8.1米竿子挂面饵专等死口,钓得比我还多,只是天亮前冻得实在受不了才收竿离开。

众所周知,想要钓好鲫鱼,必须把频率打起来效果才好,等死口是最糟糕的方式,但是任谁也没法用8.1米竿子打频率,假设真有这样一位大力士用能8.1米竿子打频率,鱼获量可想而知。

这个时候我猜测,如果水库让用小海竿的话,远处的收获一定会更好。

可以说,今年"十一"假期,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再次通过实践证明了窝料诱鱼不是万能的,哪怕远处和近处水深差不多,在一些特定的时候,鱼还是喜欢离岸边更远一点。

综上所述,我认为窝料的作用远没有一些钓友想的那么重要,它能否起作用、能起多大作用,取决于那个点是否是鱼喜欢出没的场所,找对那个点,找到那个距离,才能使鱼逗留那么一下,增加它们发现钓饵的机会。

打赏

钓友评论

需登陆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