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手竿垂钓打窝之不同环境应对不同
对钓鱼网来说,打窝是休闲垂钓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悬坠钓法在我国的推广,其先进的垂钓理念已被广大休闲钓爱好者所认可。但同时,手竿垂钓打窝的话题却成为众多钓友竞相争论的焦点话题之一。 很多钓友特别是一些年轻钓友较认同边引边钓的打窝方法,并认为此法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做窝方式,而崇尚传统钓法的钓友认为:不论钓法如何变换,打窝理应采用原有的方法。 孰是孰非一时之间很难有个定论,而本人则认为两种打窝方式各有利弊。可以说,窝做的好坏对垂钓的最终收获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手竿垂钓经验,从不同的方面谈谈关于打窝的见解。 首先要说明,关于边引边钓的打窝方法,本人始终觉得它较为行之有效。但我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实践发现,这种方法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对一些初学钓鱼的钓友来说,片面地灌输边引边钓的做法,很容易对他们造成误导。 先拿水库垂钓为例:其一,水库都为野生鱼类,它们生性胆小且对不同寻常的声音极其敏感,边引边钓势必要频繁抛竿。可以想象,抛竿舞动的声音很难让鱼类靠近钓点;其二,水库水面较大、水域较深,鱼类远远没有池塘里的密度大,要想将鱼儿引诱到你的钓点内,仅靠一竿一竿“抽窝”是不行的。 所以,边引边钓的方法要根据垂钓场合而定,下面我就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详细说明一下。 2005年6月,我在一水库钓鱼,看到几位钓友在将准备工作做好以后,一上来就开始“抽窝”。一个上午过去了,他们的鱼获只有几十尾小白鲦及数条小得可怜的鲫鱼。直到晚上临收竿之前,他们才钓到两三条1斤左右的鲤拐子,而我当时的鱼获却已有二十几斤了。 其实,说到钓技,我的水平并不一定比他们高。之所以钓得比他们多,是因为我到达水边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钓点内抛进足有一小盆的诱饵做窝。另外,在垂钓过程中我还不时补窝,而他们采用边引边钓的方法,招来很多小鱼。 在水库垂钓,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小鱼最先进窝,还没等引来大鱼时,“穷凶极饿”的小鱼已经先把诱饵吃光了,这样的窝自然就很难聚鱼,鱼获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要想在短时间内将钓点周围的“正经鱼”诱过来,必须要先打足量的窝料,然后再钓。这虽然是传统的做窝方法,但它却是水库垂钓最好的打窝选择。 再说说我们大家经常钓的鱼塘。就广大休闲钓爱好者来说,我们所垂钓的鱼塘大多是按天论价的“竿坑”。这种鱼塘收费不高且大多离市区不远,鱼获还可以任取,所以这种鱼塘往往钓者众多。 但这种鱼塘鱼的密度一般不大,往往都是现放现钓。怎样才能将鱼从众多钓者窝中抢到你的窝里呢?传统打窝方法的有效性就突显出来。相反的,边引边钓的打窝方式虽有效果,但聚鱼容易留鱼难。 原因在于刚刚放入池塘内的鱼一般会溜着岸边游动,这时哪个窝里的诱饵多、味道正,它们就会留在哪里觅食,而且会越聚越多。 但是不是用传统的打窝方法就是万能的呢?我认为还要结合具体情况而论。 去年秋天,我和钓友一行三人到一鱼塘钓鱼,此鱼塘为水泥砌成,其形状为8字型。我们三人在中间最狭窄处垂钓:我居中,另两位钓友分别在我左右。我和其中一位钓友采用悬坠钓法钓离底,而另一位钓友则钓底。 说来也怪,那天我们钓离底可以连连中鱼,而另一位钓底的钓友却始终不见鱼吃饵。他在气愤之余竟将一大盆诱饵投到了自己的浮标下,本以为情况会有所改观,可带来的后果却适得其反——不到10分钟,我们三人集体停口。这位钓友的浮标前面鱼星直冒,由此可见鱼被他充分诱过去了,可就是不见咬钩。 这时在一侧的另一位钓友看出了门道,他搬到了我们对面并在距离我们浮标不到1米处下钩,结果是竿竿上鱼,而那位猛砸诱饵的仁兄却只有干瞪眼的份儿。 事后才知道,原来这个鱼塘为水泥斜面沙底,我们刚开始采用离底引钓的方法是正确的,后来那位仁兄将一盆诱饵投入水中之后,表面上是打在了自己的窝子里,可由于浮标下面是较大的斜坡,实际上诱饵都直接滚到了池底,想想将窝做在了远离钓区的地方,那还能中鱼吗? 这个例子虽然有些特殊,但也恰恰能证明由于水下状况不同,所以采取的打窝方法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应根据当时垂钓的环境及鱼情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打窝方法才是正确的。 |
- 上一篇
低成本自制鱼饵的实用技巧
鱼饵多是粮食做,一次我发现洗过碗筷的锅中沉淀了许许多多的饭粒,倒掉了太可惜,我联想到餐桌上可收集多种饵料,一、收集饵料我用一个铁皮罐头盒,做成像筛子一样,将洗过碗筷沉淀下来的饭粒、短面条、菜渣等等,倒入像筛子的罐头盒里,通过过滤留下了饵料。餐桌上的排骨、鸡骨、鱼骨等等都收集起来。二、加工制作将收集起来的饵料,我用的是手摇绞肉机。收集来的骨头,不能等其干了再粉碎,首先将排骨放在石头上,
- 下一篇
高手酒米窝料的自制过程 [君无戏言作品]
此款药米配制比较简单,所以暂时还不确定效果到底如何。配好密封以后,还要经常拿起来摇摇均匀。另外,到了钓场打窝的时候,还要掺些饵料和药米混合在一起,增加雾化效果,以求达到最好的诱鱼目的。药米配制比例:1、碎米大约5-6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