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钓鱼

首页 > 鱼类百科

鱼类百科

长江的“哭泣”!十年禁渔养虎为患?百斤巨鱤成群结队捕食鱼类?

鱼类百科佚名2023-06-16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三年,根据鱼类恢复情况来说堪称成绩非凡。就拿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鱼类珍贵的长江豚来说,数量已经从2017年的1012头增长到2022年的1249头,实现历史性回升。

近40年,长江江豚数量一度急剧下降,如今江豚数量持续减少的势头不仅被逆转,并实现了增长,不得不说十年禁渔的重要性,相信不久的将来,江豚能够畅游长江。

不仅仅是长江豚种群增加,胭脂鱼、长吻鮠、子陵吻虾虎鱼等珍稀濒危鱼种,在饶河、上犹江等水域屡次现身,即使常见的“四大家鱼”以及各类区域代表物种资源正在快速恢复。

还有一种巨型鱼类已经消失了20多年,它就是鳤鱼。鳤鱼的体型巨大,大型个体超过1米长,体重达到能达到50斤以上,为巨型掠食性鱼类。在上世纪90年代,大个体鳤鱼已经不多见,一般也就10-20公斤,常见者多为0.5-1斤。

如今鳤鱼在洞庭湖、湘江、沅江相继监测到一定数量的种群,相信随着禁渔的实行,鳤鱼这种巨型肉食性鱼类,总有一天种群能够恢复。

而长江鲟也在洞庭湖出现了踪迹,2022年11月2日上午,在湖南益阳南洞庭湖草龟中华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首次检测到长江鲟,证明洞庭湖生态正在慢慢恢复。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公报显示,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193种,比2020年的168种增加了25种,多数经济鱼类的平均个体重量普遍增幅在15%—30%。

从这里不难看出长江在十年禁渔之前的捕捞有多么的严重,因为捕捞严重很多鱼类的密度大幅下降,增加了25种鱼类在之前都没被检测到,如今禁渔短短3年,鱼类的种群已经增加,相信随着禁渔时间的延长,长江内消失的鱼类会被慢慢发现。

还有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就在前天6月14日根据《极目新闻》报道:武汉大量白鲢纷纷跳出水面,高度约为1至2米,如沸如羹!中科院专家解读。

该现象很可能和近期天气的急剧变化有关,因为最近武汉时而高温,时而暴雨,天气变化频繁,很容易造成水体环境短时间内的改变,生活在该环境下的白鲢产生了应激反应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大量鲢鱼跃出水面,水面就像沸腾了一样,这么多鲢鱼跃出水面的现象并且还被拍了下来,还是比较少见的。

然而这些资料仅仅是长江禁渔3年的结果,如今长江十年禁渔还有7年时间,等到7年后,长江的水生环境肯定令人眼前一亮,相信鱼虾共存,水鸟共生,生机勃勃的景象即将到来。

个人认为:并且长江十年禁渔不可能十年,十年后也不会放开捕捞,因为有句话叫:“破坏容易,建设难”,依托长江沿岸生活的20多万渔民,历经千辛万苦顺利上岸,已经被妥善安置,不可能再让他们下水捕捞。

十年禁渔后,也不会再有渔民的出现,因为好不容易改善的环境,不可能在让他们破坏,不可能在让他们灭绝性捕捞。

唯一担心的是长江十年禁渔后会不会出现分段拍卖捕鱼权的现象,因为有些禁渔的地方已经出现例子,这种拍卖捕鱼权的方式和渔民没有区别,甚至更为严重。

这些受到资本控制的渔业公司,不仅有先进的捕捞设施,并且合法捕捞,并不会比渔民灭绝性捕捞的危害小,但愿别出现这种情况,要不然十年禁渔很可能是在做无用功,因为不过是给他们养鱼罢了。

但是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实行,长江的生态环境正在慢慢变好,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随之到来,主要是巨型掠食性鱼类的繁殖与捕食,也就是号称“水老虎”的鱤鱼种群大幅增加,捕食大量鱼类。

最近,一条长江三峡库区鱤鱼成群结对的视频火了,视频中一群鱤鱼游来游去,目击者声称这些鱤鱼体长2米多,从体形来看大多数上百斤,这么大的鱤鱼本来就很少见,然而成群出现更为少见。

还有网友拍到鱤鱼捕食草鱼的场景,一群鳡鱼在捕猎草鱼,这些草鱼的个体甚至达到10多斤,被鱤鱼追赶到江边的浅滩处躲避,有些草鱼体表甚至被咬破。

所以有些网友说:十年禁渔“养虎为患”,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禁渔期内鱤鱼真的能把水中的鱼儿闹得天翻地覆?我不并不这么认为,原因有3点。

1、水生生态环境,并非几种鱼构成

根据《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2017—2021)》显示:2017年以前,长江历史记录分布鱼类有443种,长江流域特有物种共计162种。

偌大的长江绵延6300多公里,并非有几种鱼类构成,如果只有几种鱼构成的话,那么这个环境是病态的,迟早要走向灭亡!

因为鱼类的品种不一样,它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鲢鳙为滤食性鱼类,主要靠过滤水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生存,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比如:草鱼为食草性鱼类,主要食物为水中的各种水生植物,能够起到抑制水生植物生长的作用。比如:鲤鱼为底层鱼类,它觅食的时候用嘴搅动水底的淤泥,吞噬水底的生物。

除了这些常见的鱼类外,还有掠食性鱼类,这些掠食性鱼类靠捕食其它鱼类为生。这些鱼类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自然环境并非鱼塘,不可能只有几种鱼类,每种鱼类都有自己的分工,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

2、鱤鱼的存在是进化的结果

那么鱤鱼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鱤鱼为我国本土鱼类,并非外来鱼类。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鱼类并非没有天敌,鱤鱼虽然会捕食一定数量的小鱼,这种现象属于自然规律,也让一个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不至于出现紊乱,这是鱤鱼存在的一个原因。

大家都知道鱼类的种类都是进化而来,它们在进化的过程中有些食草、有些食肉、有些食腐,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生存。

而鱤鱼的存在对于水域内的其它鱼类是一种鞭策,能够让鱼类进化出属于自己的本领,过于弱小或者病鱼、受伤的鱼类等,都会被淘汰,被鱤鱼或者其它掠食性鱼类捕食。

自然环境暗潮涌动,如果没有生存的本领,那么面对它们的终究是灭亡,经过长期进化,鱤鱼和其它鱼类共存,那就证明这种方式是正确的,我们没有必要去打扰它们的生存方式。

再说自然环境下,如果没有顶级捕食者,那么环境内的某种物种就会大量繁殖,随之而来的是给环境带来极大的负担,这种环境是脆弱的,是不平衡的。

3、为何鱤鱼越来越多,并且体形巨大

有网友说:随着鱤鱼种群的增加,无异于养虎为患,这种说法比较偏激,为什么鱤鱼越来越多,并且体形巨大,这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有很大关系。

如果水生环境没有改善,鱼类的种群和密度没有增加,那么包括鱤鱼在内的掠食性鱼类吃什么?它们靠什么生存?

研究表明:鱤鱼的食量达到其体重的3%-5%,也就是说一条50斤的鱤鱼平均每天食用2.5斤的鱼类,2.5斤不算多,也不算少,这只是一个大致的估算,实际情况还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鳡鱼本身的健康状态、水体温度、营养状态、食物的多少等来确定。

如果水域内的鱼类很少,那么鱤鱼形成巨型个体太难了,种群密度也不会太大,主要是环境的改善,水域内的鱼类种群慢慢增加,而鱤鱼捕食不在困难所以它的体重和种群也在慢慢增加。

这个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毕竟不管是鱤鱼还是其他掠食性鱼类,都是我国的本土鱼类,它们本来就在自己的分布范围内生存,不会出现“养虎为患”的现象。

最后:前文提到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193种,比2020年的168种增加了25种,多数经济鱼类的平均个体重量普遍增幅在15%—30%。这个数据极具说服力,证明长江内的生态环境正在一点点的改善,要不然鱼类根本不会增加,

不管是鱤鱼的种群密度,还是其它鱼类的种群密度,还是一些很多年检测不到的鱼类再次被发现,都从侧面证实十年禁渔的正确性,以及禁渔3年的成果。

相信十年后不管鱤鱼、鳤鱼、刀鱼、鲟鱼、花鳗鲡、胭脂鱼等这些鱼类都能在长江内自由繁衍生息,一些几十年没有现身的鱼类,也会显露神秘的面纱。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三年——长江禁渔,亮出“强基础”成绩单。

参考资料:《极目新闻》武汉大量白鲢纷纷跳出水面,高度约为1至2米,如沸如羹!中科院专家解读

打赏

钓友评论

需登陆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