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钓鱼

首页 > 鱼类百科

鱼类百科

鹦鹉鱼怎么养长得快?

鱼类百科佚名2022-09-25

鹦鹉鱼学名洛神颈鳍鱼,俗称鹦哥鱼、鹦嘴鱼、红楔鲷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鹦嘴鱼科鹦嘴鱼属鱼类,因色彩和鹦鹉一样绚丽且嘴型酷似鹦鹉嘴而得名,常作观赏鱼饲养在水族箱中,下面来看一看鹦鹉鱼怎么养长得快吧!

一、鱼缸消毒

鱼缸买来后要先用沸水消毒,具体做法时先加少量沸水,等玻璃适应温度再加沸水以免突然受热炸裂,用自来水养鹦鹉鱼要暴晒或静置2~3天再使用,原因是自来水中含有二氧化氯等杀菌剂,接到鱼后不要急于打开包装箱,要回到家后在灯光昏暗的地方开箱,最后小心翼翼的将鹦鹉鱼放到鱼缸中。

二、饲养密度

鹦鹉鱼饲养密度过大容易打斗且容易诱发疾病,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是“条数=容积÷体长(按厘米计算)”,例如80厘米*60厘米*60厘米的水族箱,水位深40厘米时容积是192升,可养体长5厘米的鹦鹉鱼192÷5≈38条,养10厘米的鹦鹉鱼则只能养19条,随着鹦鹉鱼长大还要及时分流到其他水族箱中。

三、最适水温

鹦鹉鱼是喜温性鱼类,生存临界水温20~35℃,最适生存水温25~28℃,摄食临界温度21~30℃,水温低于21℃或高于30℃时鹦鹉鱼的活动量将逐渐减少并停止摄食,水温长期低于20℃或35℃时鹦鹉鱼生长不良生长可能死亡,另外鹦鹉鱼对水温变化非常敏感,水温变化超过0.5℃很容易引发应激反应。

四、水质调控

鹦鹉鱼对环境的适应力极强,从弱酸性水到中性水都能良好的生长,但喜清澈的弱酸性软水,最适pH值5.5~7.0,最适硬度7~8,为了确保水质要定期换水,夏季可3~4天换一次水,春、秋季可每周换一次水,冬季可半个月换一次水,每次换掉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换水时一定要确保温差不超过0.5℃。

五、饲喂管理

鹦鹉鱼是杂食性鱼类,几乎什么都吃,包括面包屑、麸皮、红虫、水蚤、丰年虾、配合饲料等,但偏爱小型活食,人工饲养时可投喂配合颗粒饲料、红虫、水蚤、面包虫等,每天投喂三次,早上喂一次,中午喂一次,晚上喂一次,投喂量以鹦鹉鱼在5分钟之内吃完为宜,吃不完的饲料要及时捞出来。

六、病害防治

1、白点病

【病因】白点病的病原是小瓜虫,虫体球形,全身有纤毛,直径约0.8毫米,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部,吸食鱼体组织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在鱼体表形成一个个白色脓泡。

【症状】鱼鳍上先出现白点,精神呆滞,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动或常在水草、砂石等处游动蹭痒,严重时周身密布白点、停止摄食、肌体消瘦、呼吸困难直至死亡,病程一般5~10天。

【防治】将病鱼从水族箱中捞出并暂养在其他地方,然后将水族箱用生石灰等消毒以减少病原体,同时病鱼要用五万分之一硫酸铜和硫酸镁再加1%的食盐混合溶液浸洗约20~30分钟。

2、头洞病

【病因】头洞病亦称穿孔病,主要有寄生虫性头洞病和外伤性头洞病两种,其中寄生虫性头洞病的病原是细菌、霉菌等,外伤性头洞病的病原是头槽绦虫、毛细线虫、六鞭毛虫等。

【症状】外伤性头洞病早期病鱼食欲正常,仅头部特别是眼部出现针孔状小洞,后期合并其它感染而死;寄生虫性头洞病早期病鱼消瘦、眼睛凹陷、鱼鳃发白,后期头部出现小洞。

【防治】①更换大型水族箱以避免鱼只打斗。②3ppm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③20ppm呋喃唑酮加1.4%食盐溶液浸洗20~30分钟,每天浸洗一次,连续浸洗2~3次。

3、立鳞病

【病因】立鳞病是点状极毛杆菌、水型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引起的,尤其是鱼体表受伤、遭受新水及不良水质的刺激等引起鱼抵抗力下降或体表黏膜受损时最易诱发此病。

【症状】病鱼食欲不振,无力游泳,鱼体膨胀、浮肿,鳞片张开像松塔,伴有鳍基部和皮肤充血,严重时体表出血、眼球外凸、鳞片脱落,病鱼沉在水底、腹部向上,最后衰竭而死。

【防治】病鱼放入医疗水族箱中,用5毫克/升的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溶液(溶液的温度和原养殖水保持一致)浸泡30分钟,1天1次,直至病情好转,原水族箱可用0.2%的食盐溶液消毒。

打赏

钓友评论

需登陆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