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鱼的生活习性及特点
黄尾鱼是鲤科鲴属淡水鱼类,学名鲴鱼,亦称黄姑子、板黄鱼、沙姑子等,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细鳞斜颌鲴、黄尾密鲴、圆吻鲴和银鲴,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溪流、江河、湖库等水体中,下面来看一看黄尾鱼的生活习性及特点吧! 一、中下层鱼类 黄尾鱼是中下层鱼类,喜栖息在溪流、江河、湖库等水体中的中下层,但季候变化、水温冷暖、气压高低、饵物环境、水位涨落、水质清浊等外部因素随时都可能改变黄尾鱼的活动水层。 二、杂食性 黄尾鱼是杂食性鱼类,鳃耙排列紧密,滤食性极强,主要以藻类、水底腐殖质、浮游生物、高等植物碎屑、水生昆虫等为食,人工饲养时可投喂麸皮、米糠、禽畜粪便、膨化颗料饲料等。
三、广温性 黄尾鱼是广温性鱼类,最适生存水温22~24℃,生存临界水温0~38℃,摄食临界水温5~32℃,水温低于5℃或高于32℃时停止摄食,冬季成群在深水越冬,翌年春季再分散在浅水区摄食。 四、适应性强 黄尾鱼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既能适应低温环境,又能耐高温,主要水温在0~38℃之间就能生存,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一年四季均能生长,并能充分利用水底的腐殖质及各种固有藻类。 五、生长快 黄尾鱼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尤以头两年的生长速度最快,当年孵化的鱼苗可达100~150克,第二年冬季体重可达400~600克以上,常见个体一般300~500克,最大个体可达1~2千克以上。 六、产卵量大 黄尾鱼一般情况下二冬龄可达到性成熟,雌鱼怀卵量约20万粒/千克,产卵期集中在每年的5~6月,当水温上升到20~26℃时性腺成熟的雌雄成鱼在流水区自然集群产卵,场面极为壮观。 |
- 上一篇
大马哈鱼种类及图片大全
上颌骨后延至眼后缘似鸟喙状,溯河回游时体背侧黄绿色、腹部呈银白色,随着时间推移体色逐渐变暗并在体侧出现10~12条紫红色纵斑纹的婚姻色。体背部青黑色,背部、尾鳍上有椭圆、半圆等不同形状的黑斑点,因肉质呈深红色而得名,鳞细小、鱼尾较细,体色呈银白色,尾部肉垂没有黑斑并具灰色齿龈,可与大鳞大马哈鱼相区分(大鳞大马哈鱼尾两侧肉垂有小黑斑,外形、体色均与大马哈鱼相似,主要区别是尾鳍呈弯月形,
- 下一篇
大嘴鲸是什么动物?
大嘴鲸是颈鳍鲇科星项鲇属淡水鱼类,学名巴西星项鲇,原产于南美洲的尼格罗河流域、奥利诺科河流域等地,因外貌奇特而备受观赏鱼爱好者青睐,常作观赏鱼饲养在水族箱中,下面来看一看大嘴鲸是什么动物吧!一、物种论述大嘴鲸学名巴西星项鲇,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鲇型目、颈鳍鲇科、星项鲇属淡水鱼类,因嘴巴大且可轻松吞下体长与自己相同的食物而得名,常作观赏鱼饲养在水族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