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鱼刺多吗?
黄尾鱼是鲤科、鲴属中小型淡水鱼类,因尾鳍呈黄色而得名,学名黄尾鲴,别称黄尾密鲴、板黄鱼、黄姑子等,主产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闽江流域等地,下面来看一看黄尾鱼刺多不多吧! 一、鱼种定义 黄尾鱼一般是指黄尾鲴,别称黄尾密鲴、板黄鱼、黄姑子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鲴属中小型淡水鱼类,主产于长江、珠江、闽江、淮河、黄河等水系中,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极富营养价值,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鱼刺论述 黄尾鱼的刺非常多。鱼刺实际上就是鱼类的骨头,有内部刺和外部刺两大类,其中内部刺是肌间骨的通俗说法,主要作用是确保鱼类各部位肌肉不变形,外部刺则是鱼类胸鳍、背鳍、尾鳍等鱼鳍上的刺,主要作用是平衡身体和支撑游动,从数量上看黄尾鱼是刺非常多的鱼类。 三、产地分布 黄尾鱼是我国重点推广的四大优质鱼种之一,主产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闽江流域等地,海南岛、台湾岛各水系也有分布,因喜食水底腐泥、有机碎屑等,有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的特殊功能,可作为当前淡水渔业结构的优质鱼种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生活习性 1、环境:黄尾鱼是中下层鱼类,生存水温0~38℃,最适水温22~24℃,摄食水温5~32℃,水温低于5℃或高于32℃时停止摄食,冬季集群在深水区越冬,翌年春季分散到浅水区活动。 2、食性:黄尾鱼是杂食性鱼类,鳃耙排列紧密,滤食性强,主要以藻类、浮游生物、高等植物碎屑、水生昆虫极幼虫等为食,人工饲养可投喂麸皮、米糠、禽畜粪便、膨化颗料饲料等。 3、繁殖:黄尾鱼是卵生型鱼类,2冬龄可达性成熟,繁殖期5~6月,水温20~26℃时,在水流冲击下,性腺发育成熟的雌雄鱼在流水区域能自然集群产卵,雌鱼相对怀卵量20万粒/公斤。 |
- 上一篇
青尾鱼是什么鱼?
青尾鱼是鲤科、圆吻鲴属中小型淡水鱼类,一、鱼种论述青尾鱼是常见的一种鲴鱼,学名圆吻鲴,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圆吻鲴属中小型淡水鱼类,二、形态特征青尾鱼体长形,背鳍起点约在体中,背鳍、尾鳍灰黄色,尾鳍边缘黑色,三、产地分布青尾鱼是鲤科、圆吻鲴属鱼类的统称,常见的有圆吻鲴、湖北圆吻鲴、大眼圆吻鲴等,海南岛、台湾岛各淡水河流中也有分布,大眼圆吻鲴主产于云南。
- 下一篇
鲴鱼是什么鱼?
鲴鱼是鲤科、鲴亚科鱼类的统称,一、鱼种论述鲴鱼是常见的淡水鱼类,别称黄尾鱼、青尾鱼、板黄鱼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鲴亚科鱼类的统称,二、形态特征鲴鱼是中小型淡水鱼类,部分种类腹鳍至肛门间有腹棱;鲴鱼是杂食性鱼类,主要以藻类、浮游生物、高等植物碎屑、水生昆虫极幼虫等为食,鲴鱼是卵生型鱼类,性腺发育成熟的雌雄鱼在流水区域能自然集群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