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钓鱼

首页 > 鱼类百科

鱼类百科

戴氏狼鳍鱼——“游”到房顶上的鱼

鱼类百科佚名2023-12-30

戴氏狼鳍鱼化石照片。

戴氏狼鳍鱼 (Lycoptera davidi)

■分类位置: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骨舌鱼超目-骨舌鱼目-背鳍鱼亚目-狼鳍鱼科-狼鳍鱼属

■化石产地:最早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小城子乡,广布于俄罗斯、朝鲜和中国北方地区

■层位与时代:义县组中下部及九佛堂组,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
摘自: www.de62.com

■命名人与命名时间:索瓦士(法),1880年

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体、遗迹以及分解的有机分子。自寒武纪以来,地球上就有了蓬勃发展、不断壮大的多细胞复杂生物。在形态多样、种类各异的众多古生物中,总有某些“幸运儿”被埋藏化作化石,再经过自然或人为力量,穿越亿万年时光,来到我们面前,这种幸运出现的概率并不高。然而,在中国辽宁省西部,一种鱼类化石却数量繁多,甚至“游”上了村民的房顶。这种鱼化石就是举世闻名的戴氏狼鳍鱼,其发现与研究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

1862年,热衷采集各种生物标本的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来到中国成为传教士。工作之余,他还持续为一个自然博物馆收集资料。有一天,戴维根据一位教徒提供的信息来到凌源考察,发现果然如教徒所称,在今辽宁西部凌源市大新房子附近农民家里的石墙上遍布着小鱼化石。

戴维并不经常做鱼类方面的研究,遂于1863年将这些标本转交给法国鱼类专家索瓦士。1880年,索瓦士发表论文表示这些鱼化石属于鳉科鱼类,为感谢戴维在化石发现与研究中的贡献,他把这些小鱼命名为“Prolebias davidi”。1901年,英国古鱼类学家伍华德指出索瓦士的分类并不准确,他进行修订后,将这些小鱼归入狼鳍鱼属,为了表示对前一年逝世的戴维的尊敬,仍保留先前的种名,故其正式学名为“戴氏狼鳍鱼”(Lycoptera davidi)。戴氏狼鳍鱼化石是庞大的热河生物群中最早发现的化石,被称为“热河生物群的第一块化石”。

戴氏狼鳍鱼复原图。(引自马凤珍,1987)

自1880年起,多国科学家都对戴氏狼鳍鱼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描述,戴氏狼鳍鱼由此成为狼鳍鱼属中研究最详尽的一种鱼。戴氏狼鳍鱼与三尾拟蜉蝣、东方叶肢介共生,是热河生物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广布于中亚地区中生界义县组中下部与九佛堂组,可作为确定地层时代和进行区域性地层对比的证据。

戴氏狼鳍鱼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真骨鱼类。狼鳍鱼化石一般保存完好,属于静水环境下的原地埋藏。从化石埋藏的密集程度看,狼鳍鱼似乎有群游的习性。它们生活在淡水环境中,体长10厘米至20厘米,体形呈纺锤形或长纺锤形,以浮游生物、小昆虫和昆虫卵为食。

戴氏狼鳍鱼体呈梭形,背缘平直。头长、头高和体高相等,但身体各部比例在不同的种群中变化较大。额骨前端圆钝,不参与分开鼻骨。第一眶下骨前端不明显膨大,第三眶下骨呈方形。口裂较大,达眼眶后缘。前鳃盖骨宽短,鳞片核大,牙齿呈细小锥形,齿骨无明显冠状突。背鳍起点略后于臀鳍起点,尾鳍分叉鳍条多为16根,常有一块尾上骨。

在辽西地区,狼鳍鱼属由许多不同种组成。这是由于在狼鳍鱼生存的时代,辽西一带地壳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由此产生的环境变化或隔离可能造成同种鱼类不同种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形态差异。

狼鳍鱼与热河生物群中许多庞大的脊椎动物化石相比或许不足挂齿,但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穿越近两亿年的时光,小小的狼鳍鱼见证热河生物群因遭受火山活动而覆灭,再被人们发现、发掘从而来到人们面前。时间一路向前,更多狼鳍鱼化石将继续伴随着热河生物群的其他生物化石的发掘重见天日。

背景知识

热河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的概念最早源自1923年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在辽西凌源首次提出的“热河系”概念,距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一百年。100年以来,科研人员在热河生物群这座世界级化石宝库中发现了大量珍稀化石,热河生物群由此被誉为“20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发现之一”。

热河生物群是东亚地区的中生代特意埋藏生物群,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距今1.4亿年至2亿年。其化石记录主要位于辽西义县、北票、凌源等地。热河生物群的化石以保存许多生物的软体组织而闻名世界,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包括大量鱼类、带羽毛恐龙、原始鸟类、翼龙、早期真兽类哺乳动物以及最早的花和昆虫的化石。研究表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碎屑流将当时的生物埋藏,并就此保存了近两亿年。

热河生物群时处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早期,多样的生物面貌不仅反映了当时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为中生代到新生代之间许多生物类群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鱼类甚多,除多种狼鳍鱼,还发现了原白鲟、北票鲟、中华弓鳍鱼、吉南鱼、华夏鱼、隆德鱼等鱼类,展现了热河地区一个多姿多彩的中生代鱼类乐园。

打赏

钓友评论

需登陆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