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4亿年前人类四肢线索!多媒体展厅探寻远古生物的奥秘
近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牵头开展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新鱼化石材料研究再获新进展,发现了新的无颌鱼类——盔甲鱼类双叉苗家鱼,研究成果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在线发表,这一研究成果为何如此重要?它与人类四肢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关于远古生物,其中蕴藏的奥秘数不胜数,其实可以来到多媒体展厅,以现代科技生动呈现这些神秘的古生物,为大众揭开生物进化的漫长历程。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再添无颌鱼类新科2022年9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中科院朱敏院士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以封面论文的形式报道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该化石库是继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之后,又一个在我国发现的、为探索生命之树演化重要节点提供大量关键证据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前推了1100万年。为保护研究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先后发现了保存完整、数量众多、属种多样性极高的有颌鱼类及无颌鱼类,而本次发现的盔甲鱼类双叉苗家鱼,又为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再添一新的无颌鱼类成员。 古生物研究填补“从鱼到人”演化史上初始环节研究发现,双叉苗家鱼属于盔甲鱼类中的真盔甲鱼类,具有真盔甲鱼类典型的细长中背孔与头甲侧线系统排列方式,其头甲侧横管末端呈现出二分叉的状态,种名“双叉”由此得来。通过详细的比较解剖学研究,研究团队发现双叉苗家鱼和2022年登上《自然》期刊封面的灵动土家鱼关系密切,二者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双叉苗家鱼与灵动土家鱼共同组成一个单系类群,被命名为土家鱼科。 “土家鱼科”已灭绝近4.36亿年,由土家鱼和苗家鱼两个属组成,它是继“涌洞鱼科”之后,重庆命名的第二个科级古生物分类单元,土家鱼科的建立为脊椎动物生命演化之树增添了原始的粗壮枝干。通过团队的仔细研究发现,双叉苗家鱼保存了与头甲相连的部分身体,以及位于身体腹面两侧的成对鳍褶,盔甲鱼的鳍褶最早见于灵动土家鱼,而盔甲鱼成对鳍褶的发现,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鳍褶理论”提供了关键化石证据,而在双叉苗家鱼中发现的腹侧鳍褶的存在,可能代表着腹侧鳍褶在盔甲鱼中广泛存在,而腹侧鳍褶正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四肢的雏形。同时,研究团队在双叉苗家鱼的身体上还发现了一对纵贯身体的侧线(鱼类和两栖类身上重要的感觉器官),这是在盔甲鱼中的首次发现。 多媒体展厅带大众探索古生物的奥秘通过研究团队的不断努力,“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生物群中的鱼类多种多样,而且保存精美,这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初始环节,改变了世界对于生命演化的传统认知。 那么,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到古生物的神奇呢?其实可以借助多媒体互动技术,打造相关主题的多媒体展厅,以互动设备、沉浸式投影等技术将古生物的形态、分类以及进化过程生动呈现出来,让参观者可以细致观察它们,并与其中内容互动,这不仅能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还能使更多人了解生命进化的起源,感悟自然演变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