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钓鱼

首页 > 渔获吃法

渔获吃法

湘潭名菜之“窑湾洄渡鱼”

渔获吃法佚名2023-11-03

湘江盛产河鱼,湘潭洄渡鱼尤有名气。到窑湾吃洄渡鱼别有一番风味。湘江由上游易俗河流到湘潭城区段,宽阔江面上出现一个江心岛,四面环水,形如巨舰,名曰杨梅洲。洲上蓼渚沙汀,水肥草美;洲边白帆点点,渔歌互答。元代御史燮理溥化早年在此读书、耕钓,曾留下“耕钓每怀生处乐”“钓鱼湾处是生涯”的诗句。

湘江在杨梅洲处拐了一个湾,叫窑湾,又称锦湾,与杨梅洲隔江相望,被誉为“千里湘江第一湾”。锦湾下游两三百米处,有石嘴垴,乃东晋名将陶侃驻兵之所。过去,湘江洄渡鱼多集中在窑湾、燕子桥至西柏荫塘一带江边。

石嘴垴旁、陶公山畔,有唐兴寺,原名石头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曾为之题“大唐兴寺”匾额。明代礼部尚书李腾芳在《论潇湘八景》一文中写道:“石头寺终日香烟漂纱。每当暮色临空,晚钟敲响,林中宿鸟争鸣,江上渔舟徐返。禽音渔唱与钟馨之声交相溶汇,组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回荡在寺周山间,仿佛置身仙境。”清康熙《湘潭县志·山水论》明确记载:潇湘八景中“烟寺畅销钟”,“烟寺者,石塔寺也”。唐代诗人孟浩然《湘南渔父》诗曰:“日落江南桂揖迟,纤鳞百尺深可窥。沉钓垂饵不在得,白首沧浪空自知。”清代文人何承珍诗曰:“古刹千年石径中,钓台长傍梵王宫。蒲团僧证三幡静,塔影禅参半偈空。事业晋唐钟馨寂,渊源衣钵水云蒙。还余老衲传经罢,更与殷勤说褚公。”

石嘴垴上有望衡亭,下有深潭,乃湘水回澜之处,洄渡鱼多麇集于此,渔民常于此捕鱼,每有人垂钓于此。昔日窑湾,店肆林立,酒帘酒旗迎风飘扬,鱼店尤多。湘潭人爱吃河鱼,多为窑湾洄渡鱼。自古以来,渔民们与水相伴,爱以辣椒煮河鱼,以水酒佐餐,借此祛湿。如今,外地客人到湘潭,常慕名而来,到窑湾吃洄渡鱼,一饱口福,颇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慨。

窑湾有个河鱼店,门口的对联这么写道:

出句:春夏秋冬,喜品人间美味;

对句:东南西北,笑迎天下佳朋。

横披:湘江洄渡鱼。

走进店家,鱼香扑鼻,烹饪的洄渡鱼比脸盆还大,头、尾在外,卧在大半盆汤中,很是诱人。鱼汤中有青椒红椒、绿葱白蒜,热气氤氲,香味扑鼻。

洄渡鱼又名回头鱼,是一种无鳞鱼,乃湘江独有鱼种,实际是介于鲵鱼与黄鸭叫之间的一种地方鱼类。长得很壮实,像热带鱼,全黑,尖嘴,尾柄细而长,尾鳍巨剪般张扬。鱼肉细嫩,无细刺,只有粗刺。汤汁浓稠,味道特鲜,是一道佐餐美味,很是下饭。

洄渡鱼多生长于洞庭湖与湘、沅两水交汇处,在平静的湖水中孕生,在汹涌的江河中成长。每逢产卵季节,洄渡鱼成群结队回到出生地——江、河滩头,挤在一起,拼命地在急流险滩中奋力回游、倾力排卵,在春水中孕育新的生命。洄渡鱼只在湘江里生活,而且呆在回流的激水处,专事与激流搏击,故得名洄渡鱼。

洄渡鱼的鱼皮胶质厚,松软而富于弹性,类似鲶鱼皮。初皆误为鲶鱼,甚至误认为海鱼。它的头大,但不是宽嘴鲶鱼。吃大块的鱼肉,细、鲜、微甜,方觉具有极品河鱼风范。洄渡鱼无鳞,只有一条脊骨和两排肋骨般的大刺,鱼肉一经夹下,就是洁白纯肉,鲜嫩细密,隐含着水的力量,应是在激流中搏击所致。大块的鱼肉,食之,不是鲶鱼那样的精糯,让人只觉得鲜,淡雅而飘逸。

湘潭洄渡鱼的鱼汤,鲜咸适度,微辣鲜甜,葱姜搭配得体,煮鱼时间恰当,而且在可眺望湘江的餐桌上喝洄渡鱼汤,别有风味。

湘潭洄渡鱼味道新鲜,特别下饭。究其原因,除了优良食材,还有独特的烹饪技术。

主料:洄渡鱼净肉、荷叶、大米粉。

配料:姜末、葱白、味精、绍酒、猪油、精盐、酱油、红腐乳汁。

步骤:

1.将涧渡鱼切成3厘米见方的鱼块,洗净沥干。

2.大米粉及其它配料翻炒均匀,与鱼块一起包入荷叶内。

3.锅内放入鸡汤。

4.加入鱼块,下入葱、姜、盐、绍酒,炖2小时盛出,即可一饱口福。

打赏

钓友评论

需登陆后才能评论。